四、城鄉發展,實現“兩化三共”,建設“幸福中國”
隨著農村社區化、城鎮現代化的大力推進,在廣大農村就形成了“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整體新風貌。農民居住由分散走向集中,農業資源由分割走向集約,產能由低能走向高效,產業得到極大發展,農民收入水平提高,人居環境得到極大改善,農村道路與城鎮接軌,社會服務和保障事業不斷完善,農民素質得以提高并形成良好的文明風尚,民主政治得到全面實施。大規模的農村社區化、城鎮現代化建設,在推動農村發展的同時,不斷擴大中小型城市的規模,結出城鄉一體化的碩果。不但有效解決了產能過剩的問題,還為經濟的發展注入了源源不斷的新鮮血液,帶動城鎮的現代化進程,為未來數十年中國經濟的新一輪高速增長注入持續動力。
在全面實現戰略意義上的城鄉統籌、因地制宜的城鄉互動的經濟發展模式之后,城鄉二元結構得以突破,在戰略上形成了各種經濟成分有機組合、產業功能分布科學、城市與農村經濟連接、城鄉勞動力自由流動,充滿生機與活力的區域經濟。這樣,各個要素在城鄉之間得以流通,可以不斷促進城鎮與農村的融合,有條件的區域可率先實現與大城市的對接,使縣域成為聯結、溝通城鄉的中樞和橋梁,形成合理的村、鎮一體的新型城市群。通過政策的支持、基礎設施的完善等措施,在城鄉的互動中,特色產業得到培育和發展,逐步形成了以農業產業發展和城鎮配套產業及現代工業互相依托的縣域經濟,在人力、資本等多方面,因地制宜,實現了城鎮與農村的融合發展。城鄉之間、城鎮與城市之間的整體聯動得以實現,經濟發展的新格局得以形成,經濟發展和社會建設上升到一個嶄新的發展層面,為更大范圍、更高層次的國家宏觀調控提高廣闊的基礎空間。
“以村帶城”、“以農帶商”的經濟發展新模式是實現“兩化三共”的重要載體。新的發展模式,以土地流轉、效益共生的方式解決了當前經濟增長的內生動力問題,著眼“三農”問題和城鄉協調發展問題,真正做到了提質量、強效益、惠民生,實現了廣大農村的大變革、大發展,以村帶鎮、以鎮促縣、以縣連城,從根本上實現了“兩化”,為“三共”重要理念的形成奠定社會經濟基礎,全面實現“中國夢”。
“中國夢”的實現,“三共”理念的構建是重要途徑。“三共”的前提是凝聚改革共識,關鍵是促進發展共為,目標是保障成果共享。在新的發展模式中,能夠在廣大農村和縣域城鎮形成改革發展的共識,實施各領域齊頭并進、協調發展的格局。做到為了人民的利益而改革,遵循人民的意愿而發展。通過確保人民利益,依靠人民群眾、相信群眾,凝聚人民群眾的力量,激發人民群眾的積極主動性和創造性。通過人民群眾尤其是農民全面參與改革和發展,公平合理地分擔改革與發展的成本,使社會在分工合作、誠實守信、各類安全有保障、充滿創造活力、人人幸福滿足的各種利益關系中,實現穩定有序、全面協調的發展,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奠定堅實的基礎。新一輪經濟發展模式的創新和經濟發展的目的,是要通過廣大農村,激活全局,在全社會創造極為豐富的有機財富與運行機制,擺脫片面追求GDP增長的局限,讓全體人民共享社會進步的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的成果。實現人人小康的“幸福中國”,最終達到“富裕中國”、“美麗中國”和“幸福中國”的有機統一,全面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
從“三農”問題和內生動力的解決入手,在城鄉協調、互動中實突破縣域經濟發展瓶頸,并進而以中部的發展帶動全局發展的經濟模式,正是要以廣大農村為著力點,通過激發經濟發展潛力,確保未來中國經濟繼續持續、快速、穩定增長。徹底擺脫單向發展思維,實現科學理性或工具理性與價值理性的全面結合,最終實現以人為本的發展目的。在經濟發展模式的創新中,凝聚改革共識,推行全面發展;促進發展共為,充分依靠民心、民智、民力;堅持保障成果共享,努力建成“幸福中國”,實現偉大的“中國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