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亚洲女优不卡啊啊,国产精品福利网红五月天,无语写真在线

English

中國模式的確定性與不確定性

2014-06-24 09:06 來源:《教學與研究》  我有話說
2014-06-24 09:06:40來源:《教學與研究》作者:責任編輯:康慧珍

  有人認為,“模仿”和“復制”是模式的題中之義,而所謂的中國模式既無法模仿,也不能復制,因此不存在“中國模式”。比如,匈牙利著名經濟學家科爾奈指出:“模式”一詞,更多指的是可供模仿的方式或范例。但是,“中國是獨一無二的,根本無法模仿!中國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國家,它的文化傳統也與別國截然不同。所以,根據我的理解,根本沒有‘中國模式’這東西”。[40]然而,世界上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普世模式,不能因為中國模式無法復制而否定它的客觀存在。

  有人認為,“理想性”是模式的隱秘內涵,而當代中國問題重重,談“中國模式”為時尚早。比如,德里克指出,中國存在社會和地區不平等、嚴重的生態問題、腐敗以及由這些問題而引起的社會不穩定等等,“在這些問題解決之前就談論中國模式似乎有點為時過早,更不用說作為一個社會主義社會的模式了”。[41]其實,模式不是一個價值判斷,無關乎褒貶,不能因為中國模式還不夠完美就否定它的客觀存在。

  相對主義傾向只看到中國模式沒有定型的一面,而忽視其基本成熟的一面;只看到中國模式存在的問題,而忽視其取得的巨大成功;只看到中國模式需要改革的一面,而忽視其應該堅守的一面;只看到中國模式的地域性,而忽視其具有的世界意義和普遍價值。持這種傾向的人在對待“中國模式”的問題上往往消極悲觀,對現實喪失信心,對未來迷失方向。

  總之,“中國模式”是確定性與不確定性的辯證統一。要在確定性中發現不確定性,在不確定性中尋找確定性。這就是關于“中國模式”問題上的辯證法。

  注釋:

  ①這種說法在理論上首先由Susan L.Shirk在20世紀90年代初提出,之后在學術界流傳開來。參見Susan L. Shirk,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Economic Reform in China, Berkeley, L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3。

  ②這一觀點最早見于Joshua Cooper Ramo, The Beijing Consensus, London: The Foreign Policy Centre, 2004。

  參考文獻:

  [1]Yasheng Huang. Capit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Entrepreneurship and the State[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8.

  [2]Martin Hart—Landsberg and Paul Burkett. China and Socialism: Market Reforms and Class Struggle[J]. Monthly Review, July-August, 2004.

  [3][美]戴維·哈維.新自由主義和階級力量的復辟/重建[J].經濟管理文摘,2007,(4).

  [4]Ian Bremmer. The End of the Free Market: Who Wins the War between States and Corporations?[J]. Portfolio Hardcover, May, 2010.

  [5][英]彼得·諾蘭.處在十字路口的中國[J].中國經濟與商業研究(英刊),2005,(1).

  [6]Lange Oscar. On the Economic Theory of Socialism[J].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Vo1. 4, No. 1, 1936-1937.

  [7]Pranab Bardhan and John E. Roemer. Market Socialism: A Case for Rejuvenation[J].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Vol. 6, No. 3, Summer, 1992.

  [8]Night Weinstein. In Response to Monthly Reviewon China[J]. Socialist Viewpoint, Vol. 4, No. 8, Sep. , 2004.

  [9]Arif Dirlik. Postsocialism? Reflections on“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A]. in Arif Dirlik and Maurice Meisner ed. Marxism and the Chinese Experience[C]. New York and London: M. E. Sharpe, 1989.

  [10][美]阿里夫·德里克.后社會主義?——反思“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A].苑潔主編.后社會主義[C].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7.

  [11][日]不破哲三.マルクスの“科學の目”——二十一世紀の資本主義と社會主義[J].発行ジャパンプレスサービス、,2003,(1).

  [12]胡錦濤.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勝利[N].人民日報,2012-11-18.

  [13][英]肖恩·布雷斯林.“中國模式”與全球危機:從弗里德里希·李斯特到中國治理模式[J].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2012,(1).

  [14]毛澤東文集[M].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15]鄧小平文選[M].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6]吳易風.俄羅斯經濟學家談俄羅斯和中國經濟問題(下)[J].高校理論戰線,1995,(12).

  [17]毛澤東文集[M].第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18]楊政.中國模式是世界近代史上的一次創舉——專訪季塔連科[N].光明日報,2009-05-09.

  [19]程恩富.中國模式:社會主義本質的中國實現形式[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1-01-11.

  [20]秦宣.國際視野中的“中國模式”——兼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國際影響[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08,(4).

  [21][新加坡]鄭永年.國際發展格局中的中國模式[J].中國社會科學,2009,(5).

  [22]列寧全集[M].第3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23][英]威爾·赫頓.偉大的中國商城[N].衛報(英國),2004-05-09.

  [24]Joshua Cooper Ramo. The Beijing Consensus[M]. London: The Foreign Policy Centre, 2004.

  [25]列寧專題文集·論社會主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6][美]約翰·羅默.社會主義的未來[M].重慶:重慶出版社,1997.

  [27]鄧小平文選[M].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28][意]喬萬尼·阿瑞吉:亞當·斯密在北京——21世紀的譜系[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

  [29][美]喬舒亞·庫珀·雷默.在“北京共識”下“共同進化”[N].國際先驅導報,2010-04-26.

  [30]鄭萍.中國走的是和平振興道路——訪日本共產黨中央政治局常委緒方靖夫[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1-03-03.

  [31]徐崇溫.關于如何理解中國模式的若干問題[J].馬克思主義研究,2010,(2).

  [32]十七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Z].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9.

  [33]列寧全集[M].第3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34]李瑞環.學哲學用哲學(上)[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

  [35][英]阿諾德·湯因比.歷史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36]俄專家:中國讓“現代化”的概念在世界得以普及[EB/OL].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09-09/07/content_12008340. htm

  [37][美]茲比格涅夫·布熱津斯基.大失控與大混亂[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4.

  [38][美]黃亞生.“中國模式”到底有多獨特[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1.

  [39][德]托馬斯·海貝勒.中國模式若干問題研究[J].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2005,(5).

  [40][匈牙利]科爾奈.根本沒有“中國模式”[J].社會觀察,2010,(12).

  [41][美]阿里夫·德里克.“中國模式”理念:一個批判性分析[J].國外理論動態,2011,(7).

[責任編輯:康慧珍]

[值班總編推薦] 高溫津貼關乎底層權利伸張

[值班總編推薦] 還會有多少古城繼續被淹?

[值班總編推薦] 冤冤相報何時了

?

手機光明網

光明網版權所有

光明日報社概況 | 關于光明網 | 報網動態 | 聯系我們 | 法律聲明 | 光明網郵箱 | 網站地圖

光明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