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復旦大學國際關系與公共事務學院副院長 蘇長和
許多人問,中國會向發展中國家出口自己的發展模式嗎?我認為中國不會。這要從中國悠久的政治文化說起,中國有兩句古話,“道并行而不悖,物并育而不害”,“天下同歸而殊途,一致而百慮”。這兩句話都有“相互不干涉”的意思,引申含義是如果誰想用自家的“一”來代替和改變“多”的世界,多彩多樣的世界注定會走向凋零,也就是說,一個“多”的世界會更加精彩和多彩。
中國政治文化將不干預作為一種美德,對內對外都是如此。而西方歷來將輸出政治模式作為一種責任。中國模式成功的一個原因就是對內努力釋放和保持社會的活力,盡量減少對社會和個人的干預,讓社會和個人活力有序表達和釋放出來,而在對外關系上堅持互不干涉內政原則。當然,不干預并不意味著縱容,也就是說,社會和個人活力必須在一個有序合法的前提下活動。如果行動危害到他人和破壞公共秩序,作為公器的國家必須予以懲罰和阻止;在國際關系中,當他國威脅到中國核心利益,中國必須堅決維護自己的主權安全和發展利益。所以,在國際關系中,不要干涉對方,讓各方自由選擇自己的發展道路和方式,和平有序地競爭,是世界保持繁榮和創新的根本源泉。
就此而言,中國政治文化對專制的理解是,第一,用自己的思考代替別人的思考,總是以為別人同我一樣思考,第二,總是要將別人變得像自己一樣。我認為,按照這個標準,一些國家在國際關系中的行為其實是一種專制行為,其結果是給世界帶來巨大的物質和非物質災難。中國在對外關系中不會這樣,因為干涉別人內政不符合社會主義中國外交的核心價值觀。從這個意義上說,中國壓根就不會輸出自己的發展模式和發展道路。
當然,現在很多國家對中國模式感興趣,甚至想學的也不少。不過,我認為這是不易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之一是政黨制度。
西方模式的輸出導致許多發展中國家實行多黨制,從而引起政治分裂和僵局。這些國家的政治制度被外來政制的輸入被動地定型了,很難再改變。實際上,是否實行多黨制不是民主政治的標準。
中國模式背后的政黨制度。共產黨執政的特點是為了國家富強和人民安康,這種政體表現形式為一屆接著一屆干,政黨在國家治理體系中能夠著眼于長遠發展規劃,確定好合理的目標后一步接著一步做。但是很遺憾,許多發展中國家采取的是西方出口的競爭性多黨制,這種政黨制度是一屆對著一屆干的制度,不同政黨輪番上臺,很難有“一步接著一步做”的重大發展規劃,更不用說一以貫之地執行了,更多表現的是一步反著一步做的,相互踩腳。
中國政黨制度比多黨制國家在對外關系上容易形成確定的承諾和預期。許多國家好奇,為什么中國會成為吸收外資最多的國家?我認為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我們民主制度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穩定性,為國家在對外關系中確立了很強的承諾和信用,為外方提供了穩定預期。很明顯,持續地與一個政黨打交道比與走馬燈似的政黨打交道,外交成本要更低。
總之,中國尊重各國選擇的政治發展道路,外交上也積累了與多黨制國家打交道的經驗;中國的政治文化品質決定中國不會輸出自己的發展模式,但同時一些國家要學中國模式也非那么容易,尤其是那些國內政治因為輸入西方式政黨制度而被定型的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