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而易見,美國經歷代表的是一個地多人少國家的農業現代化道路。在表1所列出的1880到1970年間的90年的變化中,我們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它的土地資源(相對勞動力)特別豐富:1880年美國每一個男勞動力種地375畝(25公頃),日本則是15畝(1公頃),是25:1的比例。之后,美國主要是通過機械使用來進一步擴大每勞動力所耕種的面積。1970年,其機械使用是日本的45倍,平均每一個男勞動力一臺拖拉機,而日本則是45個男勞動力才一臺。伴之而來的首先是每個勞動力所種面積的懸殊差別:到1970年,美國一個男勞動力種2475畝地,日本則才30畝,是82.5:1的比例。美國農業那樣的要素組合意味的是,每勞動力產量(以小麥等數計算),亦可以說是"勞動生產率",遠高于日本,并在這期間顯著提高,在1880年是日本的6.5倍,到1970年達到10倍的幅度。但其單位土地產量則較低,到1970年只是日本的十分之一。從勞動力和土地的配合角度來說,美國的模式是比較"粗放"的、單位勞動力用地較多,單位面積用勞動力較少,因此其單位勞動力產量較高,但單位土地面積產量較低。我把這樣的農業和其現代化道路稱作"大而粗"的種植模式。
反過來說,日本所代表的則是相對人多地少的模式。其每勞動力所耕種面積在1880年是美國的1/25,到1970年則更只是其1/82.5。其每個勞動力的產量在1880年是美國的1/6.5,到1970年更只是其1/10。但是,其每畝的產量在1880年是美國的六倍,在1970年則達到其10倍。從勞動力和土地的配合來說,日本的模式是比較"勞動力密集"的,因此其單位土地面積產量較高,但因為每勞動力用地較少,其單位勞動力產量較低。它是一個 "小而精"的農業現代化模式。
在現代化的農業"資本"投入中,我們還需要清楚區別兩種不同性質的現代投入。首先是機械,主要是拖拉機(可以稱作"機械資本"),它是促使每勞動力能夠通過規?;岣咂洚a量的關鍵因素。上面已經看到,1970年美國單位勞動力使用的拖拉機量是日本的45倍(中國該年的960倍),這是因為美國的農業現代化模式主要是機械化,其中關鍵是節省勞動力。它的前提條件是其地多人少的資源稟賦,即其作為"新大陸""得天獨厚"的基本國情。但這并不意味"現代化"必定是這樣的規?;H毡痉从车膭t更多是類似于中國的人多地少的基本國情,所依賴的主要不是節省勞動力的機械,而更多是下面要分別討論的盡可能提高地力、節省土地的化肥。至于中國,其人多地少的起點和日本相似,但進入現代,則要比日本更加苛刻:如表1所示,1970年其每個男勞動力耕種的平均面積才10畝,是日本的一半。時至2013年,中國仍然遠沒有達到日本在1970年便已達到的單位男勞動力的平均耕地面積,即30畝:中國今天如果(像表1那樣不計算婦女勞動力的話),充其量也只是每(男)勞動力15畝。(黃宗智2010b:75,122)如果與美國相比,差異當然更加懸殊,其節省土地的激勵只會比日本更加強烈。
第二種現代農業投入是化肥,與機械的性質有一定的不同。它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地力。另外,它的使用也和勞動力投入有一定的關聯:譬如,每茬作物可以可以比較粗放地依賴機械或自動化來施用,但也可以更精密地手工施用,或手工配合機械來施用。它可以僅施肥一次,但也可以施肥兩次或三次。同時,不同作物的化肥需要量是不同的。眾所周知,蔬菜所需用肥料(化肥)和勞動力都要比糧食高得多,水果基本同理。(Huang and Gao 2013:48, Figure 5; 亦見黃宗智、高原2013:圖5)日本1970年的單位面積化肥使用量是美國的430%,所反映的正是節省土地的激勵,與美國以節省勞動力為主的模式完全不同。日本按畝使用化肥量比美國精密,最重要的因素是因為其高值農作物在所有農作物中所占比例要比美國高得多。這個道理和中國近年來興起的高值"新農業"產品是一樣的:它們普遍使用比糧食要高出甚多的化肥量,而且施肥比較精細,反映的正是"小而精"、與美國"大而粗"的農業現代化的不同道路。它是(非機械)資本和勞動雙密集化的模式。1970年,中國每公頃的化肥投入量已經超過美國,今天則達到將近日本1970年的幅度(345公斤/公頃--見《中國農村統計年鑒》2011:表3-4、7-1)。(近三十年來蔬菜的化肥和種子投入與糧食的不同,見Huang and Gao 2013: 48~49;亦見黃宗智、高原2013:37)
這里需要進一步說明一個人們常常忽視的道理。正如經濟史理論家瑞格里(E. Anthony Wrigley)說明,農業說到底是一種依靠"有機能源"的生產,不同于使用"無機的礦物能源"(inorganic,mineral-based energy)的現代工業"產業"。一個勞動力通過使用畜力充其量可以把所投入生產的能源擴大到8倍,但遠遠不到一個礦工一年能夠挖掘200噸煤炭所能產生的能源的幅度。(Wrigley 1988:77)這里,我們需要補充說明,其實"地力"--這個來自中國厚重農學傳統的概念和用詞--也是主要依靠有機能源的。即便借助機械和化肥與科學選種,單位土地面積的產能仍然會受到地力的限制,其可能提高的幅度也比較有限,比不上機械能源可以大幅提高。因此,在給定的人地比例下,農業生產量的可能擴大幅度比較有限,與無機能源的機械生產十分不同。與工業相比,農業更嚴格地受到人地比例自然資源稟賦的制約,不可能像工業那樣大幅突破其制約。這是農業與工業間的一個基本的差別,但今天經濟學界則普遍傾向不加區別地使用來自"無機能源"機器時代的經濟學理論于農業,廣泛地把農業當作一個機器時代的"產業"來理解和分析,以為它可以和機械世界那樣幾乎無限度地大規模擴增產量。(更詳細的討論見黃宗智,待刊稿,第一卷:三卷本總序)
實際上,人力和地力遠遠不可與機器時代的以百匹、幾百匹馬力計算的拖拉機或汽車相提并論。美國那樣的模式,通過使用拖拉機來推進農業的"現代化",雖然可以克服人力的局限,但并不能克服"地力"的局限,因為作物生產是生物生產,最多只能達到幾倍的增幅(譬如,用更多肥料,或從一茬到兩茬、三茬一年),和現代使用無機能源的工業十分不同。美國農業之所以能夠做到十倍于日本的單位勞動力產量(以及今天的幾百倍于中國的單位勞動力產量--下文還要討論),靠的不僅是機械,而更主要、更基本的是大量土地,多至日本和中國目前不能想象的每勞動力耕種面積的土地。沒有美國那樣的土地相對勞動力資源稟賦,每勞動力配合再多的拖拉機也不可能做到美國那樣的勞動生產率。(詳細論證見黃宗智,待刊稿,第一卷:三卷本的"總序")說到底,人地比例資源稟賦及其約束乃是農業發展的決定性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