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亚洲女优不卡啊啊,国产精品福利网红五月天,无语写真在线

English

“家庭農場”是中國農業的發展出路嗎?

2014-06-25 11:15 來源:《開放時代》  我有話說
2014-06-25 11:15:39來源:《開放時代》作者:責任編輯:蔣正翔

  兩國所謂的"大"農場,其實根本不是同一回事。上面已經提到美國農場的經營面積與中國截然不同。美國農業部定義的"大農場"的平均面積是10000畝(1676英畝)(USDA 2005:11,表3),而中國農業部定義的大家庭農場則才100畝。兩者對規模的不同想法和演變可以以美國所使用的農業機械為例:美國1970年所使用的耕地和播種機,一天可以種240畝地(40英畝),到2005年,其所廣泛使用的機械一天可以耕種2520畝(420英畝),到2010年,更達到5670畝(945英畝),是1970年機械的24倍。其最新、最大的農業機械價格可以達到50萬美元一臺。同年,收割機的效率/功能也達到1970年的12倍。(USDA 2013:23;Freeland 2012)

  美國的規模化大農場的基本模式是谷物種植的大農場。2007年,"大田作物"("field crops"--在谷物之外還包括棉花、干草、煙葉等)仍然占據美國總播種面積("收割面積"harvested acres)的96.4%(USDA 2013:11,表1)。這個事實與其農業基本特征緊密相關:正因為其土地資源(相對農業勞動力)特別豐富,其農業的現代化主要體現于通過機械的使用而規模化,而最適合機械化的農業是"大而粗"的大田谷物種植,它可以依賴上述的大拖拉機、播種機、聯合收割機、自動化的澆水和施肥、以及農藥化的除草,其中的關鍵經濟邏輯是憑借機械和農藥來節省(相對)昂貴的勞動力,盡可能多使用機械和農藥,盡可能少使用勞動力。這正是上述《大西洋月刊》所引"典型"的模式。其中秘訣正是美國新大陸"得天獨厚"的土地資源。這樣的農業是其農業的絕大部分的主體,來源正是以上敘述的"大而粗"的農業現代化主導模式。

  當然,這并不是說美國農業全是谷物農業。它還有剩下的3.6%耕地用于種植高值農作物( "high-value crops"):主要是蔬菜、瓜果、木本堅果(tree nuts)、花卉。這些可以說是美國的(相對)"小而精"農業。它們是相對勞動密集(也是[非機械]資本密集)的農業。這部分的農業不可以主要依賴機械,它必須使用一定比例的手工勞動,用來收割、摘果、澆水、施肥、施藥。對勞動力相對稀缺(昂貴)的美國來說,它自身無法提供、滿足這樣的勞動力需求。這就是美國每年雇用100~200萬外來季節工和移民工的主要原因,其中包括較高比例的所謂"非法"移民。

  美國移民政策長期糾結于非法移民的禁而不止問題。歷史上,加利福尼亞州所依賴的廉價外國勞工,先是19世紀的中國勞工,而后是20世紀初期日本的,最終是墨西哥人,包括高比例的所謂"非法"移民。一方面,有不少美國人反對允許非法入境,覺得會不利于美國公民的就業機會;另一方面,農業企業(和建筑業)需要廉價勞動力來支撐。所以,無論其政策表述如何,在實踐層面上,對非法入境的控制時松時緊。"非法"勞動力的廣泛使用其實早已成為美國農業(和建筑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其間關鍵是實際需要,尤其是勞動比較密集的高值農業。(Chan 1986; 亦見Huang, 1990: 66) 根據美國農業部的數據,2007年用地3.6%的高值農業所生產的產值已經占到美國農業總產值的36.8%。(USDA 2013:11,表1)

  這些高值農產品的產值要比其所占總播種面積的比例高出10倍;雖然如此,它所占耕種面積比例仍然才3.6%。這個事實本身便說明美國土地資源豐富的特征:它的農業結構不是由節省土地的考慮而是由節省勞動力的考慮來主宰的。也就是說,它最關心的不是單位土地產量的最大化而是單位勞動力產量的最大化。大田作物的單位面積產值雖然要比其播種面積所占比例少一半(63.2%相對96.4%),它仍然是美國農業的主要形式,所占耕種面積是高值農產品的足足27倍。相比之下,中國的谷物種植面積所占比例今天已經減縮到總播種面積的56%。谷物的產值只是農業總產值的約15%,而非谷物的高值農產品已經占到85%。(黃宗智、高原2014:表2)也就是說,中國農業的主導邏輯和美國正好相反:是單位土地產量的最大化,而不是單位勞動力產量的最大化。這是兩個截然不同的農業現代化道路。

  美國的谷物生產是主要依賴機械的大而粗農業,其少量的高值農作物生產則是主要依賴廉價移民工的相對小而精的生產。在后者之中,即便是小規模的(主要依賴自己勞動力的)真正意義的家庭農場,一般也會雇傭季節性移民雇工。規模越大,雇工越多(但這方面沒有系統的數據,因為雇傭"非法"移民是一種介于法律灰色地帶的行為,不容易統計)。根據在冊的正式紀錄,高值農產品中的"小農場"(300畝以下)雇傭的勞動力在其投入總勞動力中占比例較低(7%~24%),而600畝以上的則雇工較多,達到(在冊勞動力的)一半以上,另加季節性臨時工。至于谷物農場,即便是規模化的大農場,其在冊雇傭勞動力也才20%(小麥)到36%(大豆),另加季節性臨時工。(USDA 2013:18-19,表6、表7)。

  對人多地少的中國農業來說,美國的這兩種農業代表的模式其實都不適用。美國谷物種植的豐富土地資源,和用機械資本來幾乎完全地替代勞動力,是不可模仿的。其高值農產品所依賴的外國移民和非法勞動力也是不可模仿的。中國農業沒有如此豐富的土地資源,也沒有如此廉價的來自外國的勞動力。中國的家庭農場可以雇傭一些本地和外地(而不是外國)來的較廉價短工,但不可能像美國那樣使用和本國公民工資差別那么懸殊的勞動力,也不可能雇傭到幾乎和本國農業從業人員同等數量的外國雇工。所以,美國模式是不符合中國實際的。

  即便是今天已經相當高度機械化的中國大田農業,其機械化-自動化程度仍然和美國的大田農業有基本的不同。中國的機械化局限于替代比較昂貴的主勞動力的工作環節,沒有進入比較廉價的(可以利用家庭)輔助勞動力的生產環節,其實和上述美國的真正企業化、完全機械化-自動化的大農場仍然很不一樣。其實,即便是中國的機械化大田農業,今天在管理方面仍然主要依賴手工操作,在那方面一定程度上也是"資本和勞動雙密集化"的農業。

  許多國人對模仿美國模式的誤解和幻想,其依據不是美國實際的農業歷史和現實,而更多是被誤解的經濟學理論。不少人以為在市場機制的資源配置下,經濟會達到最優規模,具體體現于具有規模經濟效益的大公司和農場,由此得出中國政府政策必須向龍頭企業和成規模的"大"家庭農場傾斜的結論。有的則更把農場規模化和確立私有產權,推動更大規模的土地流轉掛鉤連接。說到底,其所想模仿的是想象中的美國模式,并錯誤地把這種圖像描述為"家庭農場"。

  今天需要國家提供扶持的關鍵農業主體,其實不是可能成為美國式的千、萬畝以上的大規模公司和大規模企業型"家庭農場",而首先是中國式的目前才是幾畝到十幾、數十畝的小而精的、真正(主要依賴自家勞動力)的家庭農場。在高附加值的新農業--如拱棚/溫室蔬菜、水果、秸稈養殖--生產中,從幾畝地到十幾畝地(主要依賴自家勞動力的農場)已經是適度的規模,也是近三十年來的"隱性農業革命"的生產主體。此外,在低附加值的糧食種植中,則幾十到百畝地的半機械化-自動化、半家庭勞動力的農場已經是適度的規模。今天如此,在近、中期的未來也將如此。

  這里需要補充說明,"適度規模"和"規模化"是兩個截然不同的概念。"適度規模"主要是針對中國在"人多地少"基本國情下的農業"過密化"和農民就業不足,其所指向的是 "去過密化"(即不是遞減的)收益以及農民的充分就業。這樣的"適度規模"絕對不是"規模化"概念下的"越大越好",而是實事求是的、根據不同客觀條件、針對不同生產需要的不同最佳、最適度規模。這點下面將進一步用實例來說明。

[責任編輯:蔣正翔]

[值班總編推薦] 高溫津貼關乎底層權利伸張

[值班總編推薦] 還會有多少古城繼續被淹?

[值班總編推薦] 冤冤相報何時了

?

手機光明網

光明網版權所有

光明日報社概況 | 關于光明網 | 報網動態 | 聯系我們 | 法律聲明 | 光明網郵箱 | 網站地圖

光明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