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張厚明
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韓國經濟開始起步并獲得快速發展,韓國在成功實施出口導向發展戰略并取得城市內工業經濟騰飛的同時,沒有忘記帶動農業一起發展,實現了工業和農業的協調發展,并成功地實現了城鄉發展一體化。當前,黨的十八大報告中提出要推動城鄉發展一體化,韓國在推進城鄉發展一體化方面的實踐與經驗,對我國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地處東亞地區的韓國,是新興工業化國家的典型代表,屬于亞洲“四小龍”之一。韓國與我國在地緣和文化等方面非常接近,其在經濟發展特別是農業發展方面與我國情況類似。歷史上的韓國,曾經歷過嚴重的戰亂和貧窮,20世紀50年代時,韓國還是全球最貧窮的國家之一。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韓國經濟開始起步并獲得快速發展,韓國在成功實施出口導向發展戰略并取得城市內工業經濟騰飛的同時,沒有忘記帶動農業一起發展,實現了工業和農業的協調發展,并成功地實現了城鄉發展一體化。當前,黨的十八大報告中提出要推動城鄉發展一體化,韓國在推進城鄉發展一體化方面的實踐與經驗,對我國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韓國推進城鄉發展一體化的實踐歷程
?。ㄒ唬╅_展“農戶副業企業”計劃
1960年到1970年間,韓國各大城市內的工業化發展如火如荼,城市內和城市間的競爭不斷加劇,使得農村地區的工業發展提上日程,各個城市均把自身的工業向農村地區發展延伸。1961年,韓國政府開始采取出口導向型的發展戰略,并開始實施第一個五年計劃。在此時期,韓國生產的用于出口的產品以制鞋、紡織、服裝等輕工產品為主,而廣大農村地區則很少生產上述產品。1967年,為進一步擴大出口產品的供給量,同時也是為了促進農村經濟發展,韓國政府提出了“農戶副業企業”計劃。該計劃由地方政府提供金融或財政補助,一般由十戶左右的農村家庭聯合在一起,組建成為一家企業,主要生產農副產品、手工藝品等。韓國政府推出的“農戶副業企業”計劃,在實施幾年后,由于企業規模較小,且發展緩慢,同時也受到農村地區技術水平落后、基礎設施薄弱等缺陷的制約,“農戶副業企業”計劃發展效果不理想,時間不長該計劃即被擱置了。
(二)實施“新村工廠”計劃
20世紀70年代,韓國各個城市內的工業發展水平不斷提升,但與之相比,韓國廣大農村地區經濟發展不太理想,此時韓國社會經濟中的二元結構問題開始出現,城鄉差距開始拉大。正是在上述背景下,韓國政府正式發起了“新村運動”。“新村運動”大體上分為三個時期,早期主要是推進住房條件、橋梁、公路等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中期的主要內容是推進農業現代化,推廣高產水稻技術,從而提高農民收入;后期主要是發展農產品加工業?!靶麓骞S”是“新村運動”重要組成部分,即在廣大的農村地區開辦各類工廠企業,采取的具體方法就是由城市的工業向周邊的農村延伸拓展。在此過程中,韓國各地方政府不斷加大對農村地區基礎設施的投資。與此同時,韓國政府在此時期開始大力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和技術密集型產業,這些產業吸納了大量的農村剩余勞動力。韓國經過多年“新村工廠”計劃的實施,帶來了韓國農業現代化從量變走向質變。
(三)推進“農村工業園區”計劃
針對實施了近10年的“新村運動”,韓國政府及時對其進行了總結和反省,并對農村工業化發展道路進行了修正。1983年,韓國政府正式出臺了 “農村工業園區”計劃。與早期的“新村工廠”計劃不同,“農村工業園區”計劃是選擇面積較小的農村地區就地發展農村工業?!稗r村工業園區”一般選擇人口較少的郡、市等行政區域發展,園區占地10公頃以下,一般可以集中20家企業布局,解決3000名農民就業。在這些農村工業園區內,一般是重點發展勞動密集型企業。政府除了像以往一樣加大對農村基礎設施的投入以外,還增加了對技術的投入,鼓勵農村工業園區向特色產業、創新產業方向發展。
?。ㄋ模┺D向新型工業化發展道路
20世紀70年代后,韓國政府重點強化小城鎮發展與建設,大幅改善農村居民生活居住環境,同時加強對農民的教育普及。此外,政府還不斷推進農村信息化建設,投資設立了許多信息服務網點,向農村工業企業提供大量的技術、管理、市場等信息。進入20世紀80年代后,韓國政府在廣大農村地區圍繞其工業發展特點開始轉變和調整產業結構,對原有企業進行機械化改造的同時,開始鼓勵引進和發展新興產業。隨后的90年代,政府開始鼓勵廣大農村地區發展第三產業,通過一些國家級的服務機構,大幅提升農民的福利水平。進入新世紀后,韓國政府確定了農村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方針,政府主要是引導和鼓勵農村地區發展科技含量較高的現代農業,同時積極開展城市和鄉村的幫扶與對接服務,鼓勵城市中的大企業對農村地區進行一對一的幫扶,選擇一些市場效益比較好的項目共同建設,通過先進企業來帶動農村的發展,從而形成了工農合作共贏發展的局面,成功推進了韓國城鄉發展一體化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