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武漢大學法學院副院長 汪習根
中國夢在一定意義上就是人權夢,即通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實現人的全面自由發展的權利,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體人民。中國的發展進步是為了使每個中國人都得到發展自我和服務社會的機會,都享有人生出彩和夢想成真的機會。中國夢語境下的人權,無論在形式或位階上都是極為豐富和高級的。不論何種人權的具體形態和子人權形式,在中國都可以被濃縮為生存權和發展權這兩項最基本人權。
回首過去一年,中國發展權實踐在經濟、社會、政治和文化以及生態文明五位一體、同步發展的前提下,主題鮮明、重點突出,以下三大方面令人印象深刻:
一是經濟發展權。基于社會正義的發展成果公平分享是發展權的最根本價值目標。經濟收入、食物和通訊、交通是經濟發展權的四個關鍵變量。2013年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凈增長9.3%,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凈增長7.0%,而居民消費價格漲幅保持在2.6%的低水平。最低工資標準平均提高幅度為17%。全國糧食產量、民用汽車保有量、移動電話用戶、外出旅游人數不斷增加,生活質量穩步提高。減貧可以說是2013年經濟發展權的最大亮點,中央財政投入專項扶貧資金394億元,比上年增加了62億元;扶貧重點縣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13.8%,高于全國平均水平。所有這些,無一不生動地反映了發展權中的非對等的特別優惠待遇原則。
二是社會發展權。社會層面的發展權致力于為主體供給有效的社會資源和生存保障。落實社會發展權的關鍵在于賦予能力,而能力建設絕非單純的個體人權意義上的權利理論所能勝任的,應該從整體意義的發展權理論出發,構建一個標本兼治、良性循環的社會發展權能力保障系統。中國社會發展權的最新實踐成果集中表現為四個方面:一是即期性賦能。以當前行動的即期效應為導向的現實賦權。在工作上的機會均等是能力建設的直接通道。在全球就業形勢惡化的大背景下,中國堅持實施就業優先戰略,在發展的基礎上創造更多和更優質的就業機會。注重發展吸納就業能力強的勞動密集型產業、中小企業、民營企業、服務業,使我國城鎮登記失業率保持在4.1%的較低水平,大大低于2013年全球6%的平均失業率(國際勞工組織2014年就業報告)。二是源頭性賦能。技能是內生型發展的最可靠力量,通過教育培訓確保發展能力的提升是能力建設的根本。加強技能培訓,全國開展政府補貼性職業培訓2049萬人次,包括就業技能、創業、崗位技能、失業人員和農民工培訓。三是組織性賦能。組織與制度存在的魅力在于法治制度的安排可以確保社會上處于最不利地位的人最為有利,必須通過公權力有效地保障弱勢人群。青年大學生和農民工成為兩大關切的重點,全年共組織農民工專場招聘2萬多場,并實施了“離校未就業高校畢業生就業促進計劃”。四是救濟性賦能。沒有救濟就沒有權利。多元化社會發展權救濟機制建設整體提速,各地鄉鎮街道勞動爭議調解組織組建率達60%,同比增加10%;全國勞動人事爭議仲裁院建院率為72.7%,同比增加約20%。通過依法定紛止爭、制裁侵權來強化對社會發展權的權能保護。此外,公共資源的開放性尤其是向弱者的傾斜度是衡量社會發展權的晴雨表,中國發展條件上的機會均等維度進一步擴大,以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為例,住房保障制度由僅覆蓋城鎮戶籍家庭擴展到覆蓋全部常住人口,繼續推進農村危房改造,斥巨資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設和棚戶區改造,完善配套基礎設施建設。
三是文化發展權。呈現四個突出特點:一是均等化。教育資源和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是文化發展權的關鍵。人權在最低限度上不是為了使強者更強,而是賦予每一個人尤其是弱勢主體以均等的機會。區域均衡發展是文化發展權的難點,國家重點支持中西部農村地區、民族地區、貧困地區改善薄弱學校辦學條件;主體發展資格平等是文化發展權的前提,12個省已經開始解決農民工隨遷子女就地高考問題,以突破文化發展權的身份障礙。二是項目化。以國家公共服務體系示范區、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公共文化機構服務項目為重點,引領文化發展權的實現。三是普惠化。起點公平是發展的基礎,而保障所有人普遍享有同等的發展機會是發展權的關鍵。國家幫助家庭經濟困難兒童、孤兒和殘疾兒童接受普惠性學前教育,通過實施廣播電視村村通戶戶通、農家書屋、農村電影公益放映、鄉鎮綜合文化站建設等一系列重大文化惠民工程,將公共文化資源直接輸送到社會的最底層。四是加速化。2013年全國公共教育財政支出較上年增長了3%,公共財政文化體育與傳媒支出和用于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資金比上年分別增長了11.1%和1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