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可以抵御房地產下跌帶來的壓力
《經濟參考報》:您認為,中國經濟能否經受得住房地產調整帶來的壓力?
范劍平:我認為,中國經濟完全可以扛得住房地產下降帶來的壓力。
房地產對經濟造成的壓力第一個來自就業。房地產作為龍頭產業,產業鏈延伸很長,從鋼鐵、水泥、建材、投資品到家電、家具,甚至金融、保險、廣告等。房地產調整一定會給就業帶來一些壓力,但是,這種壓力和影響不會太大,不會改變我國就業的基本形勢。中國當前的就業依然處于供求平衡,局部供不應求的局面。這與過去供求平衡,供過于求情況不大一樣。
從就業狀況來看,按照以前的經驗,經濟增長與就業的關系是,經濟增長7 .5%,可增加900萬個就業崗位。但是,隨著這幾年我國經濟結構調整,情況發生了變化。2013年,中國經濟增長7 .7%,就業崗位卻增加了1300萬,今年前4個月,中國經濟增長7.4%,但是增加了600萬個就業崗位,所以今年基本上仍然可以保證1300萬個就業崗位。
工資的漲跌也可以反映勞動力供求關系的變化。2005年到2012年,我國城鎮職工人均工資上漲14.4%,2013年上漲13%以上,今年依然上漲10%以上,這么快的工資上漲水平可以反映出勞動力供不應求的現實。
此外,以前我國主要依靠制造業創造就業崗位,但是當前制造業創造工作崗位的能力在下降,而服務業創造就業崗位的能力在上升。
第二個壓力來自金融或者銀行。有開發商說,我們都是借銀行的錢,一旦房地產崩盤,我們還沒死,銀行就先死了。我認為,在房地產調整中,金融的風險會增大,但不會導致爆發類似美國那樣的金融危機,尤其是銀行不會出什么問題。
美國銀行喜歡搞房地產證券化,在美國房地產有現金流,而這正是證券化最好的標的,一定會把它發展出最好的金融衍生產品,有時候房價的微小變化都會引起連鎖反應,甚至引起金融海嘯。中國目前還沒有出現這種情況,中國銀行業放出去的貸款,老老實實存在銀行。
中國與日本的金融構成更相似,以間接融資為主。日本房地產泡沫時間非常長,高潮時期銀行80%的貸款都是房地產貸款,中國截止到去年為止,與房地產有關的貸款只占總量的38%,這里面包括給開發商的貸款和老百姓按揭貸款以及以房地產為抵押貸款。而且我國房地產過快上漲主要是過去5年發生的事情,比日本時間要短。最主要的是中國的銀行在發放貸款的時候把主要風險轉嫁給其他人,自己保護得好好的,日本銀行恰恰無法做到這一點。比如,開發商將價值1000萬的土地抵押給銀行,只能獲得500萬貸款,除非土地價格下降一半,銀行才會出現風險,這種情況往往不會發生,此外銀行的利潤、風險撥備金等足以覆蓋房地產下降引起的壞賬。
總之,與房地產有關的風險肯定比過去要大得多,但是不會出現系統性風險。
第三,中國仍然是一個發展中國家,人均G D P只有6700多美元,儲蓄率很高,有很強投資能力,此外還有巨大投資需求空間,在房地產投資下降的同時,可以通過加大基礎設施建設的投資彌補房地產投資下滑帶來的沖擊和影響。對于那些人均G D P3、4萬美元、城鎮化率達到70%以上的國家,城鎮基礎設施建設基本已經結束,投資空間匱乏。日本房地產泡沫破裂20年后,政府一直在想方設法擴大內需,但是投無可投,G D P仍然是零增長就是這個原因。中國的基礎設施建設和改造,保障房、棚戶區改造建設還有很大的空間。
總之,我認為,這次房地產回落是房地產市場自發調整的結果,房價上漲過快,城市生活成本過高,農民和外來人口用腳投票的結果,政府調節可以在短期內發揮作用,但是無法保證長期有效,還是要依靠市場自身的力量。
以北上廣深等房價上漲最快的一線城市為例,房價過快上漲與外來人口大量流入密切相關,充足的就業機會和豐富的公共服務資源對外來人口具有巨大的吸引力。但是,近幾年,這種情況正在悄然發生變化。數據統計,去年北京市流入的外來人口只有41.5萬人左右,而在2006-2010年,平均每年流入外來人口達到84.8萬,上海在“十一五”時期年均流入人口82 .5萬,去年只增加了34 .7萬,不足一半,廣州和深圳去年分別流入8.8和8.2萬,分別是“十一五”時期的1/7和1/5。房價不會永遠上漲,漲到一定程度,購房者無法承受自然不會購買。
雖然5月份房地產投資在降溫,但是因為中央出臺了一系列穩增長的措施,基建投資速度在加快,下半年經濟會回升,但回升幅度有限,而且房地產下行壓力不光今年存在,甚至會延續到明年、后年。
中國不會出現房價下跌而無人購買的現象,特別是像北京這樣的城市,一旦房價下降10%、20%,自然會有人去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