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進入換擋期7%-8%增長將成為新常態
《經濟參考報》:前不久,習近平總書記在考察時談到,從當前我國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征出發,適應新常態,那么,應如何理解經濟新常態?您認為,未來中國經濟走勢將是什么樣子?
范劍平:任何國家的經濟增速是由五大要素的潛力決定的,即人口(勞動力);資金、資本;土地,自然資源,自然環境;科學技術;管理水平。這五個要素在不同的國家有所不同,不同的歷史階段也會發生變化。這五大要素可以增長的潛力充分發揮出來的時候,所能實現的經濟增速就是一個國家的潛在增長率。有權威機構曾經做過計算,1978-2007年,中國經濟潛在增長率在10%,這30年中國實際增速是9 .9%,始終圍繞著10%這個軸心在向上。
但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以來,中國經濟增速大幅下滑,開始進入經濟增速換擋期。按照我的理解,新常態就是經濟要換擋了,大家不要再去幻想過去動輒10%以上的經濟增長速度,中國經濟的潛在增長率在7%左右,如果現在的增長速度能保持下去,已經很不錯了。以前大家習慣了10%以上的高速度,好像稍微降一點,就認為不正常,有人甚至認為,再過兩年中國經濟依然可以重回兩位數增長,這是不可能的。
經濟增速換擋期這個階段的特點是經濟增速要逐漸往下降,況且中國比其他國家在換擋時的情況要好得多。世界大多數國家一旦高速增長期結束,增長速度從高速擋直接切換到中速擋,而中速擋一般只有高速增長速度的一半。這在日本歷史上曾出現過。1956—1973年,日本經濟實現18年高速增長,年均增長9.8%,但是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機爆發,日本高速增長期戛然而止。從1973年到1990年,日本經濟年均增速只有4 .3%,1990年之后日本房地產泡沫破滅,日本經濟又出現了20年的零增長,一個一個臺階向下降。中國從過去潛在增長率10%往下降,我們還沒有一下降到5%,而是降到7%—8%的中高速擋位。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仍然認為中國有中高速增長的潛力,這是由中國特殊國情決定的,最主要的是我國儲蓄率比較高。2012年,中國的儲蓄率達到了50.5%的歷史最高點,從來沒有一個經濟大國的儲蓄率超過50%。雖然未來中國的儲蓄率會下降,但即使一年降一個百分點,降到30%也需要20年時間。最保守地說,十年內的儲蓄率足以支撐中國仍是一個投資主導型的國家。
所以,中國未來能保持7%-8%的增速,最關鍵的因素不是出口,不是消費,而是把儲蓄用好,把投資的潛在增長力發揮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