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略三、提高“制海權”和“制陸權”,保持貿易和能源安全通道
全球資源分配方式,主要有兩種方式:海洋分配和大陸分配。中國是貿易大國和資源需求大國,保持貿易和能源安全通道,必須提高“制海權”和“制陸權”。
一是實施“海權金融”戰略。出口拉動型經濟增長模式是中國最大優勢,海上貿易和金融的安全對中國的經濟安全至關重要。一旦發生戰爭,國際社會對華實施海上封鎖,阻斷中國大部分海上貿易。這一最大優勢將會轉變成中國軍事上的一大劣勢。馬漢的“海權論”認為:以貿易(商品輸出)立國的國家,必須奪取并保持制海權,特別是與國家利益和海外貿易有關的主要交通線上的制海權,是國家強盛和繁榮的主要因素。一百多年來,海權金融成為世界貿易、金融、政治和軍事的核心,并誕生了諸如紐約、倫敦、香港、上海等世界或者區域金融中心。中國是一個貿易大國,一直以來,以進出口為主的對外貿易是中國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之一,更為重要的是,中國每年需要從海外大量進口石油,馬六甲海峽是主要的原油運輸通道,海上貿易和金融的安全對中國的經濟和國家安全至關重要。
上海自由貿易區將是中國“海權金融”的重要載體和依托。
二是實施“陸權金融”戰略。“陸權金融”是對海權金融的補充。自貿區網絡和新絲綢之路則是“陸權金融”的重要載體和依托。
中國以自貿區網絡破解美國雙洋戰略。一方面,與東盟和亞太各國建立廣泛的自貿區,以應對美國的TPP挑戰,包括孟中印緬經濟走廊、中巴經濟走廊以及打造中國—東盟自貿區升級版。另一方面,與歐洲和俄羅斯建立廣泛貿易合作,以應對美國的TTIP挑戰。這主要是通過啟動新絲綢之路(歐亞大陸)戰略來實現。
在這樣框架下,歐洲、俄羅斯和中國互相靠攏,以此對抗美日英同盟。烏克蘭問題的背后是中俄試圖聯合歐洲沖擊美國整個TTIP結構。俄羅斯與歐洲就烏克蘭問題達成了妥協,而這個談判是繞開美國進行的。歐盟如果沒有俄羅斯的天然氣和在中東問題上的戰略協同,歐洲將被迫綁在美國的船上,即歐洲“日本化”。
在具體實施上,中國啟動了大陸版“馬歇爾計劃”。2014年3月習近平訪歐,在加快推進中歐金融合作的同時,也全面向歐洲讓渡利益。如與歐洲大陸國家簽訂的第一個FTA《中國—瑞士自由貿易協定》7月1日即將生效。與德國央行簽署了關于在法蘭克福建立人民幣清算機制的諒解備忘錄;德意志銀行上海自貿區分行即將落地等。其目的有三個:一是打通歐亞大陸橋,實現與歐洲的合作;二是帶動西部地區的富裕;三是消化國內的過剩產能。
戰略四、中國產能海外布局戰略
一國產業強大最終將轉化為貨幣金融力量。可以從兩個層面重塑中國產業在全球價值鏈中的地位:
在剛剛開始的新能源革命中,哪一個國家能否迅速占領全球產業制高點,主要取決于對“新一代能源體系”如何設計。新一代能源體系應具備經濟高效、能源替代、兼容利用和互動運轉的特點。中國“新一代能源體系”能否具備這些特點,關鍵是要從國家戰略調高度作好“四張網”的前期基礎設計工作。第一張網——分布式能源網絡。對內,要進行能源利用體系的革命,即對國內能源“吃光用盡”,不浪費。目前,分布式能源網絡是歐洲領先,而我國是“逆世界”潮流。——對外,要進行能源利用體系的革命,即能源網絡設計要具有兼容性。目前,洲際兼容能源網絡是歐洲領先,而我國也是“逆世界”潮流。第三張網——智能電網。進行能源運轉體系的革命,實現能源“雙向互動”,即新能源網絡不僅要實現不同能源之間的互動,而且要實現生產端與消費端之間的互動,以解決“短缺”現象。目前,智能電網是美國領先,我國也能跟上世界潮流。。進行能源效率體系的革命,即修建能源高速公路,跑得快。目前,超導電網是美國領先。2011年5月我國首座超導變電站,也是世界首座超導變電站,在甘肅省白銀市建成并安全運行。
產能過剩和產業升級是所有制造業大國都面臨共性難題。通過產業國際轉移是發達國家消化過剩產能的共性規律。產業海外布置國際上有兩種模式:一是日本“邊際產業”,二是美國“比較優勢產業”轉移模式。借鑒國際經驗,中國產業海外拓展可走兩種道路。一是低端道路:通過“邊際產業”向發展中國家轉移,以獲得資源、合理避稅、消化過剩產能和轉移碳排放;二高端道路:通過“優勢產業”向歐美發達國家擴散,以獲得技術、銷售網絡、規避“雙反”和主權財富保值增值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