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東京
學界稱“投資、消費、出口”為拉動經濟的“三駕馬車”,當年在大學聽教授講“三駕馬車”邏輯井然,我沒懷疑過;后來自己讀凱恩斯的《通論》,凱氏只強調投資與消費,未提出口,暗想可能是他疏忽了,不過腦子里就那么一閃,未作深究。2008年美國爆發金融危機,中國為保增長推出四萬億擴需,危機是成功應對了,可今天的產能過剩令人頭痛,于是讓我再次想到了“三駕馬車”。
這里我不是要評點四萬億擴需計劃,既往矣,木已成舟多說無益。但有教訓我認為還是應總結,當然總結教訓也不能就事論事,而是要對“三駕馬車”從理論上作反思。我的問題是這樣:眾人皆說“三駕馬車”能拉動經濟,倘如此,那么它們拉動經濟的機理是怎樣的?或者說投資、消費、出口在經濟增長中分別扮演什么角色?各自的作用有多大?只有把這些問題弄清楚,心中有數,政府才知下一步如何出手。
毫無疑問,若從某個時點看,“三駕馬車”皆能拉動經濟。凱恩斯當年說,經濟蕭條是源于國內有效需求不足。這判斷是對的,企業把產品生產出來后沒人買,產品壓庫,資金不能回流再生產便難以為繼。凱恩斯又說,在這種情況下若政府去刺激投資或消費,能將那些壓庫產品賣出,企業則可繼續生產。短期看,此推理邏輯上無破綻;但要是從長遠看,以上分析又并非無懈可擊。
多年前我曾撰文分析凱恩斯理論的疑點。行內朋友皆知,凱恩斯雖然主張刺激投資與消費,但認為擴需的重點是投資,理由是投資對擴需有乘數效應。我的疑問不在“投資乘數”是否存在,而是認為消費也有同樣的效應。其實不只我這么看,今天的經濟學教科書不僅講“投資乘數”,同時也講“加速原理”。不過前者是強調投資變動帶動收入(需求)變動,后者是強調消費變動帶動投資變動。既然消費能帶動投資變動,自然也就能帶動收入變動,殊途同歸,是一回事。
舉例說吧。某發電廠投資100萬,其中80%用于買煤,20%用于消費,這樣煤礦把煤賣給電廠,便得80萬的收入;假定煤礦再用這80萬的80%買機械,20%發工資,那么機械廠可得64萬的收入;機械廠用64萬的80%買鋼鐵,20%發工資,則鋼鐵廠可得51.2萬的收入。以此類推,當初電廠100萬的投資,最后會給社會創造出500萬的總收入,故投資乘數為5。若換個角度,消費者拿100萬去買私人轎車,那么汽車廠可得100萬收入。汽車廠有了這100萬,可再用80萬買鋼鐵,20萬發工資,則鋼鐵廠可得80萬收入。接著推下去,100萬的消費帶動的總需求,不同樣也是500萬?可見,用投資乘數證明投資是擴需重點未免有些牽強。
我的另一困惑,是投資對拉動需求的作用究竟有多大?投資肯定能擴內需,效果也立竿見影;可問題是投資拉動的只是中間需求而非最終需求。道理簡單,增加投資雖可減少企業積壓,但一旦投資完成又會形成新的產能,假若消費跟不上,對原本過剩的產能就會百上加斤。這道理凱恩斯當然明白,所以他提出要重點投資公共設施,公共設施既不形成新的產能,還能帶動私人投資,可一石二鳥、一箭雙雕。
是的,投資公共設施不增加產能,而且也無需賣,似乎不存在“壓庫”一說。然而想深一層,若公共設施投資過度,導致設施閑置實際也是過剩或“壓庫”。再說,無論在何經濟發展階段,公共設施需求都是有限的,目前北京至天津建兩條高速路已足夠,就沒必要再建新的高速吧?所以試圖通過持續地投資公共設施拉動企業投資,甚至將公共設施投資當作拉動經濟的“永動機”,那是不切實際的幻想。
說我的看法,與凱恩斯相反,我認為擴需的重點不是投資,而是拉動經濟的另一駕馬車——消費。明顯地,消費與投資不同,投資只能拉動中間需求,而消費拉動的是最終需求。不知讀者是否注意到近年來中央在講擴需時的變化。十七大之前是講“投資、消費、出口”;而十七大之后則是提“消費、投資、出口”。顯然,消費與投資的排序變了。不要以為只是小的改變,排序改變的后面其實另有深意,至少說明中央認為對擴內需來說消費比投資更重要。
為何中央會這么看?用不著講高深的理論,我們只需弄清一點,即生產的目的是什么?不二的答案當然是滿足消費。既然生產是為了消費,那么無消費的生產就是為生產而生產。試想,為生產而生產是啥意思?生產不為消費豈不是發神經?所以擴需必須以消費為先,堅持用消費帶動投資,用投資帶動增長。事實上,任何沒有消費的投資都是無效投資,除了增多GDP,其他毫無意義。
最后再說“出口”。不少人以為增加出口能擴大需求,其實這只是個誤會。不錯,將國內過剩商品出口到國外,短期會減少國內庫存,拉動國內投資;但要知道,一個國家參與國際貿易并非為了轉嫁過剩,而是分享國際分工的利益,這樣在出口的同時,就必須進口,否則只出不進或出多進少,那等于是拿國內資源去換人家的紙鈔(外匯)。請問不進口你要外匯做什么?若出多少就進多少,出口又怎會增加需求?由此看,凱恩斯當年未將出口作為拉動需求的馬車并非他的疏忽。
寫到這里,我歸總的結論是:拉動經濟只有“消費”與“投資”一駕馬車,消費是“馬”,投資是“車”,即“投資”得以“消費”為牽引。至于出口,那是國家間互通有無,若是進出口平衡,出口對國內需求的影響可忽略不計。而此結論的啟示是:一國經濟能否持續增長,關鍵在擴內需而非擴出口,尤其是經濟大國,更不可將“注”押在出口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