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治理——首都教育改革與發展的現實選擇
繼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建設的論述后,教育部袁貴仁部長在 “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講話時指出,教育改革作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領域,一切改革的舉措和行動,毫無疑義都要自覺圍繞這一總目標、落實這一總要求,從教育部門自身改起,完善科學規范的教育治理體系,形成高水平的教育治理能力。對于首都教育領域綜合改革而言,這是教育走向治理的總號角,是機遇也是歷史和現實的選擇。
1.走向治理是首都教育適應復雜形勢變化的要求
改革開放36年來,經濟社會的發展有力地促進了首都教育現代化水平持續快速提升,各級各類教育普及程度和發展水平都走在全國前列,有些指標達到或者接近世界發達國家水平。但是,發展中也不斷涌現出新的問題和矛盾,尤其是伴隨經濟社會發展的人口規模劇增和社會群體與人口結構的劇烈變化與日益錯綜復雜,導致首都教育形勢發生了深刻變化。各級各類學校組織的復雜化、結構的多樣化、水平的差異化以及人民群眾教育訴求的個性化都在不斷增強。傳統的教育管理體制和方式受到了極大挑戰,與更加多元民主的教育形態和教育活動方式不相適應,與經濟社會發展對人才培養、智力支持的要求不相適應。同時,伴隨著信息化、國際化、市場化的浪潮,經濟社會的發展會呈現瞬息萬變的復雜態勢。那么,教育作為首都社會體系的一個子系統,就迫切需要加快實現由管理走向多方參與、民主協商的共治與善治。
2.走向治理是政府切實有效提供教育服務的要求
政府的職能要求其為民眾提供教育、醫療等基本的公共服務,而面臨上述經濟社會復雜化形勢,政府部門如何切實有效提供公共教育服務越來越成為一個現實難題。尤其是在既定財力的約束下,盡管首都教育投入水平總體較高,但各級各類教育面臨著優質和多元化的需求,而城鄉、區域、校際之間的差異,政府公共財力難免會顯得捉襟見肘。這時候,作為公共事務的掌舵者,可以和應該發揮的一個關鍵性支持作用就是在特定的體系框架下鼓勵人們更多地參與到教育事業和事務當中來。對于公共教育服務的供給,政府應當減少對這些公共產品和服務究竟由民營還是官辦、市場抑或政府提供的關注,而把重點放在以領導、協商、共治的方式確保產品和服務能夠有效供給,并達到規定的質量。同時,鼓勵民營部門和市場力量提供教育公共產品和服務,并且在適當的時候以注入新技術、新思路和放權的方式,建立公私合作的良好關系。這些對首都教育走向治理提出了現實要求。
3.走向治理是破解首都教育熱點難點問題的要求
單純問題導向的自上而下的改革,容易導致改革因無窮盡的政策補丁而不堪重負,進而使得執政者精疲力盡和公眾的不知所蹤。這也是綜合改革和市級統籌格外顯得重要的原因之所在。由于教育資源的稀缺和供求矛盾的激化,首都教育改革發展的過程中,一些教育的難點、熱點問題不斷呈現。例如,外來人口快速增加與資源有限引起的隨遷子女入學問題和升學考試問題,義務教育發展不均衡引起的擇校熱問題,因考試評價和優質教育資源稀缺引起的激烈競爭和學生課業負擔過重、學前教育小學化、學生體質下降等問題,甚至于因環境污染引起的學校停課之爭等,都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還存在學生創新精神、實踐能力不足,辦學活力不夠,教育與經濟社會發展的聯系不緊,國際競爭能力還不強等諸多問題。這些問題的存在和出現是多種因素綜合形成的,但根本原因在于教育管理理念、體制、方式和能力的落后。尤其是政府、學校、社會之間的關系沒有理順。這就迫切需要推進現代教育治理體系和能力的建設。改變傳統權威式和由上至下層級化的單向度管理,實行多方參與下基于制度規范的協商性共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