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武漢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 唐皇鳳
一、問題提出
國家治理現代化是一個從傳統的治理體系逐步轉型為現代治理體系、穩步推進現代國家建設的歷史過程。要準確把握和理性反思中國國家治理現代化的戰略路徑,第一個需要思考的基本理論問題是:
面對各種特殊歷史境遇的不同國家,其國家治理現代化的邏輯起點的異同,是探索中國國家治理現代化路徑選擇的理論起點。
一方面,就治理的本質而言,中西國家治理現代化所要實現的核心目標是相同的,即從一種消極被動的防御型治理轉變為積極主動的干預型治理,從一種局部性和象征性的傳統治理轉變為一種整體性和實質性的現代治理,進而實現國家權力對社會的政治整合和動態監控,汲取和集中社會資源以確?,F代化事業的順利推進。
另一方面,中西國家治理現代化面臨的歷史情境、根本問題和主體力量等方面均存在顯著差異,兩者在國家治理現代轉型的具體路徑方面迥然有異。以英、法、美等國為代表的發達國家,具有悠久的法治傳統,在文化權力轉型為制度權力的過程中,基本遵循從司法權主導向立法權和行政權主導的方向位移。而中國傳統上就是一個理性早熟的國家,在秦漢時期就建立起強大的中央集權國家,一直有較為強大的國家能力,而作為現代政治秩序的另外兩大要素———法治和負責任的政府則是長期缺失的。因此,中國國家治理現代化面臨的基本問題是在一個行政權主導的社會中逐步發育立法權和彰顯司法權,最終形成行政權和立法權、司法權之間互補均衡的現代治理結構,而推進法治建設(顯然是發育和成長立法權和司法權的戰略抉擇)。
二、現代國家治理體系的基本特征
厘清現代國家治理體系的核心要素,明晰現代國家治理體系區別于傳統國家治理體系的基本特征,是思考中國國家治理現代化路徑選擇的邏輯起點。而要清晰把握現代國家治理體系的基本特征,首先要明確治理相對于傳統的統治和管理所具有的特殊屬性。整體而言,治理集中關注國家功能實現方式的問題,強調以共識愿景、認同信任、公私合作、伙伴關系、平等協商、多元共治的方式來制定和執行政策,實施對公共事務的管理,以提供有效的公共服務和優質的公共產品,在各種主要的治理主體之間達成合作性的行動是其聚焦的核心問題。
在治理理論的視野下,構建一個成熟的現代治理體系,核心是理順國家與社會、政府與市場、中央與地方、政治權力與公民權利四大關系,而合理的價值排序與價值均衡、科學的制度與公共政策安排、強而有力的組織支撐以及有效的體制機制創新是理順這四大關系的基本路徑。
綜合學界的各種觀點,我們認為,現代國家治理體系一般包括四大核心構成要素:(1)具有民主品格、公共精神、權利與義務對等的現代公民;(2)一個能夠有效抗衡和制約專斷性的國家權力和資本權力,高度組織化與制度化的現代社會;(3)一個充滿生機與活力、在競爭性的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性作用的現代市場經濟體系;(4)一個廉潔高效、兼具可問責性和回應性的法治型、服務型的現代政府。其中,國家和公民之間的關系模式是決定現代國家治理體系基本特征的軸心力量,現代國家治理體系具有獨特的典型特征,具體體現為以下三個方面:
?。?)兼具有效性與合法性是現代國家治理體系的本質屬性;(2)開放性、包容性與可問責性是現代國家治理體系的外在表征;(3)回應性和調適性是現代國家治理體系治理能力的集中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