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家治理現代化的基本內涵
國家治理現代化涉及正確地處理政府- 市場-社會三者之間的互動關系,形成三者既相互制約又相互支撐的合作治理框架。明晰多元治理主體之間的職責權限分工,建立縱向和橫向的政府間合作關系,在提升政府治理整體效能的基礎上,形成多元治理主體之間的網絡治理模式。具體而言,衡量國家治理現代化的基本標準包括:
一是國家治理的基本制度符合時代潮流;二是國家治理的組織架構符合現代理念,且能夠及時解決特定社會經濟發展歷史階段所面臨的諸種治理難題;三是國家治理的成本相對較低,而效能相對較高。
我們認為,國家治理現代化的主要內涵集中體現在以下六個層面:(1)治理主體的多層化和多元化,各種各樣的治理主體都能夠發揮他們整體的效用,多元的治理主體能夠參與國家治理活動;(2)治理結構的分權化和網絡化;(3)治理制度的理性化;(4)治理方式的民主化與法治化;(5)治理手段的文明化,因為在現代中國的具體治理實踐中,不文明的暴力化傾向依然存在;( 6)治理技術的現代化。
全球化時代的中國國家治理面臨著巨大的挑戰,在一個非勻質性社會、發展中社會與斷裂社會從事大國治理,其制度轉型與國家建設存在巨大的內生性風險,實現國家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的現代化是預防風險、紓解危機和走出困境的重要戰略抉擇。在當下的中國,以治理主體的多元化和治理結構的網絡化為基礎,漸進實現治理制度的理性化、治理手段的文明化以及治理技術的現代化,最終達成民主、法治而有效的國家治理,是未來十年中國國家治理與政治發展的藍圖與愿景。
四、中國國家治理現代化的路徑思考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國家治理的基本主題是現有的國家治理體系如何應對快速社會變遷產生的大量社會問題,面對日益多元化的社會價值觀和制度,尋求有效的資源積累結構,確保現代化的順利推進與制度轉型的平穩進行,以達成民主而有效的國家治理。
具體來說,推進中國國家治理現代化的核心舉措主要有以下幾點:(1)創新國家治理理念,建設和完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以塑造改革共識;( 2)增強社會主義制度體系的自我完善能力,大力加強現代國家制度建設;(3)構建國家—市場—社會之間的網絡化治理模式,實現國家治理結構的現代化。
筆者認為,除了探討現代國家治理體系的基本特征、國家治理現代化的基本內涵和中國國家治理現代化的戰略路徑之外,就國家治理問題的學術研究而言,下面幾個問題的延伸思考更具學術價值和實踐意義。
第一,我們需要思考的一個最基本的問題就是國家治理行動的效度和限度何在,中國的改革開放已經進行了很多年,最終能否形成發展的增量結構與新的制度要素,能否突破傳統治理結構的約束,避免國家治理長期陷入內卷化的困境,這是需要時間去驗證的。
第二,在思考國家治理現代化這個問題的時候需要特別強調文化因素的影響。文化是現代化的一個役使變量,它具有時滯與墮距效應。正因為文化在現代治理中有非常重要的決定意義,那么如何在現代治理理念的牽引下,通過現代國家制度建設,激發基層官員的公共服務動機,在公民教育、激活公民參與和發育公民治理模式的過程中,培育具有民主品格的現代公民,這是中國現代國家治理體系成長的關鍵問題。
第三,現在中央政府具有非常明顯的現代性取向,但是地方和基層政府還處于一個從傳統向現代轉型的歷史進程當中。地方治理的現代化是中國國家治理現代化的洼地,是現代政府建構中的短板。中國的地方官員充滿了“發展焦慮癥”,官員理性與社會公共理性存在相當程度的背離。我們需要從“內部人的視角”,分析地方官員到底是怎樣看待“國家治理現代化”問題的,因為如果地方官員缺乏現代治理理念,那么要順利推進中國國家治理的現代化就十分困難。我們也需要理解地方官員的制度激勵結構,在本體論與認識論的層面分析研究中國地方官員的行動邏輯。因此,在國家治理的學術研究過程中,我們一定要關注行政文化、地方官員的行為習慣和思維模式層面的東西,這些都是中國國家治理現代化進程中需要思考的具有非常重要意義的問題。
第四,如何構建有效的公民需求的顯示機制,以及多元社會主體的利益表達和協調機制,重構國家- 社會的制度化聯系機制,這個問題也是十分重要的。
中國特色的現代國家治理體系既需要一個能夠有效駕馭全球化和現代化的變革浪潮、兼具回應性與調適性的現代執政黨,一個強有力的守法政府,也需要一個健康而有活力的社會,更需要無數享有自由與尊嚴的公民。在中國特定的政治發展和國家治理的歷史場景中,國家治理體系現代轉型的關鍵在于重構自由與秩序、效率與公正、權力與權利、國家與社會、政府與市場之間的關系,構建國家市場社會之間有效互動與相互制衡的網絡化治理結構,積極而穩妥地推進中國國家治理結構的現代化。當下的中國社會面臨著一系列重大的轉型危機與治理風險,中國國家治理的現代化不僅需要明智的決斷,而且需要高超的政治智慧、巨大的政治勇氣,尤其是豐富的政治想象力和創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