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國家開發銀行金融研發中心主任 郭濂
影子銀行快速發展有客觀必然性
中國的影子銀行是2007年全球金融危機、政府啟動大規模刺激計劃之后才開始快速發展的,有客觀必然性。
首先,中國銀行業的存款準備金率、資本充足率、存貸比等監管指標較為嚴格,銀行為了躲避監管,減少資本占用,少繳存款準備金,繞開存貸比限制,有動力通過各種方式對資產進行轉移和包裝。其次,中國的產業政策使得某些行業在傳統金融市場融資受到限制,比如房地產開發貸款或者地方政府平臺貸款,受限行業巨大的融資需求只能通過影子銀行體系滿足。再次,目前中國居民的儲蓄存款利率仍然受到管制,隨著居民收入的提高,財富管理的需求不斷增長,銀行理財產品、信托產品、保險產品、基金專戶產品等為影子銀行提供了充沛的資金供應。2009年至2013年,中國一直處于政府主導的投資拉動的經濟上升周期,資產價格穩步上漲,這一方面激發了基礎設施、房地產等重資產行業的資金需求,另一方面放松了投資者對風險的警惕,形成資金供需兩旺的正反饋。最后,在金融體系市場化不斷推進的大背景下,監管機構對金融業的產品創新、業務創新、渠道創新的態度較為寬松,互聯網金融、銀行同業業務創新、跨行業的合作等新事物成為了影子銀行的重要組成部分。
中國影子銀行定位宜中性
中國影子銀行雖然在含義和運作方式方面與西方不同,但是仍在金融體系發展和改革過程中發揮了積極作用,拓寬了投融資渠道,提高了融資效率,推動了商業銀行轉型創新。目前,中國影子銀行體系結構比較簡單,資金基本上流入了實體經濟,促進了實體經濟發展。影子銀行發展客觀上促進了利率市場化的進程,有助于形成市場化的資金價格,推動金融業進一步改革開放。
因此,結合國外經驗和中國實踐,建議將中國影子銀行定位于中性,而不是將其妖魔化。定位中性有助于客觀認識其產生的原因和作用,更好地對其進行識別、分類、監測和統計,進一步完善監管體系,實現影子銀行陽光化。
高度重視影子銀行蘊藏的風險
首先,資金過多地流入地方政府融資平臺和房地產等受到政策限制的行業,加劇了地方債務杠桿壓力和對土地財政的依賴,推高了房地產價格和泡沫。大量資金投向產業政策不鼓勵的行業,阻礙了經濟結構的調整。高利率的影子銀行對貸款有擠出效應,削弱了金融對中小企業、居民基本住房信貸的支持力度。
其次,影子銀行加劇了金融市場的扭曲。市場經濟中資本是信用的核心,但是目前社會總融資中間接融資占比仍然在不斷提升,影子銀行加劇了這一扭曲,提升了整個社會的債務負擔和風險溢價。商業銀行為了規避監管和宏觀調控,通過表內外的同業科目等騰挪資產,借助證券公司、保險公司、基金公司等作為通道,隱匿了真實風險,提高了實體融資成本,影子銀行成為金融機構操縱利潤、掩飾不良貸款、非法輸送利益的重要工具。影子銀行體系橫跨不同金融子行業,既有金融機構,也有金融產品和業務,還有渠道合作,現有監管框架缺乏統籌協調,且不同監管當局對金融創新的態度不同,監管政策缺乏一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