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美國人文與科學院、美國康奈爾大學小卡朋特國際關系學院 彼得·喬希姆·卡贊斯坦
【摘要】 文明之間是否存在沖突?美國著名政治學家、國際關系理論建構主義流派主要代表人物、美國人文與科學院(American Academy of Arts and Science)院士、康奈爾大學小卡朋特國際關系學院彼得·卡贊斯坦(Peter J.Katzenstein)教授給了您不同的解答。2013年9月13日,在上海交通大學"名家講堂:中國化與世界政治中的文明"上所作的演講中,卡贊斯坦教授從跨學科的視野審視在社會科學領域普遍存在的西方與東方之間的分野與對立,強調這種思維方式存在的問題與局限,提出所有文明都具有多元性、文明之間并沒有沖突的觀點。針對中國崛起對世界文明格局帶來的沖擊與轉型,卡贊斯坦教授也給出了與眾不同的解答,啟人深思。
【關鍵詞】 中國化; 文明進程; 亨廷頓; 世界政治; 東方與西方; 美國人; 全球化; 自由主義; 世界文明; 多元性;
東方與西方不同。這是一個在中國、美國與歐洲盛行了200年的論點。我今天的講座內容就是對這個論點提出批判,我認為這個論點是完全錯誤的,文明之間并沒有沖突。
著名的歷史學家尼爾·弗格森(Niall Ferguson)在他的書中重述了亨廷頓的觀點:東方與西方將發生沖突。我認為他是錯的。在一份未發表的文件中,他認為西方文明中諸如憲政、民主以及普世價值的思想,正在損害東方世界。我認為這也是不對的,世界上有各種不同的文明,但沒有所謂的西方或東方文明。但是,西方與東方不同這樣一種觀點已深入人們的思維,這對你們這一代人在政治上是非常危險的,對我這一代人更是災難性的。
過去30年,我經常在更大的教室中教課,課程以閱讀各類文章為主。在期末的最受歡迎文章的調查中,亨廷頓的《文明的沖突》永遠排在前三位。同樣,過去5年我在中國大學里講授相關主題時,許多中國學生也都認為《文明的沖突與社會秩序的重建》是一部非常重要的著作。我感到非常緊張,因為中美的學生都在用一種過時的、傳統的、政治上十分危險的方式來思考世界。這也是為什么我要做這樣一場講座。今天我論證的是,文明具有多重形態以及多元性質。
在亨廷頓書中的一張地圖中,你們可以看到有一個紅色的大國,這就是冷戰時期的“紅色中國”。事實上,亨廷頓提出的仍然是一種陳舊的思考世界的方式。盡管中國是由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國家,但不可否認,中國仍是一個非常復雜的、內部差異很大的國家。印度在這一點上也是類似的。所有文明都具有多元性,它們的內部存在差異和分化(internally divided)。我認同亨廷頓所說的,存在著多種文明,即所謂的“文化現實主義”(cultural realism)。但不同于他的是,我認為文明往往是在內部存在差異與分歧。對于“世俗自由主義”(cosmopolitan liberalism),我認同這個流派所主張的文明內部存在許多不同意見這一觀點。但我不同意的是:自由主義認為全球只有一種標準,即最終只會有一種意識形態在全球范圍內占據主導,所有國家都將它視為標桿。我認為這是錯誤的,因為這否定了文明的多元性。因此我反對現實主義與自由主義的說法。雖然我的觀點可能讓我偏離主流。
回到文明與世界政治。我們都知道現在有一個術語“全球化”(globalization)。全球化的觀點認為,同時生活在全球化以及區域的世界里的人們,具有不穩定的認同感,同時他們的行為與習慣也在發生改變。第二個概念是“國際化”。實際上,我們并沒有在全球化與國際化之間做出區分。經濟學家以及政治學家多使用國際化這個詞,因為他們在不經反思之下就假定在經濟學或國際關系領域的單元是穩定的,也就是說國家經濟與國家政治的認同并沒有被全球事務所影響。這是一種與全球化非常不同的世界觀。所以,當你學習資本主義的多樣性,會看到有中國臺灣地區、韓國以及日本的資本主義制度,各個制度之間是不同的,它們并沒有因為同樣處在有大量的貿易與投資的東亞而彼此影響。但是,這些都是基于未經證實與考察的假定。而文明則發生在國家層次之上。相比國際化與全球化,文明展示了更詳細的政治形態。
所以,文明是什么?文明是共同體所創造的內涵與實踐。我們需要認識到,文明并不是行為體,而是一種環境(context)。在這些環境中,有諸如政府、公司、社會團體、個人等行為體,它們都受這個環境的影響,而文明本身無法行動。許多人把東方與西方看做是行動的主體,但事實上文明無法做任何事,它們只提供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