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可以興國,學術亦可亡國
—— 學術文化博弈制約改革成敗
作者:北京大學明清研究中心主任 徐凱
改革是一個古老的話題,在中華民族的每一個發展階段都曾發生過不同程度的革新或變法。初步統計,有文字記載的將近三千年的中華民族史中,大小改革變法將近百次,改革和變法從未停止過。歷代學人記錄、總結和探討改革發展的規律和得失,給我們留下了非常寶貴的精神財富。
然而,我們過去在討論改革的時候,往往忽略了學術文化對整個改革的支撐。改革與變法實際上也是一場傳統學術文化的論爭。先秦的諸子百家(儒法道墨),漢代今文經與古文經學,漢唐儒道釋,宋明理學與心學,清代漢學與宋學,均影響了每個歷史階段的變法進程。
錢穆在《國史大綱·引論》中提到“近世史學革新派所關注者,有三事:首則曰政治制度,次則曰學術思想,又次則曰社會經濟。此三者,社會經濟為其最下層之基礎,政治制度為其最上層之結頂,而學術思想則為其中層之干柱。”他說的這三者之間關系,上面是政治制度,下面是社會經濟,學術思想是中間的頂梁柱。
清朝人在總結明朝滅亡教訓的時候,提出了“學術亡國論”,這個觀點過去沒有引起我們很好的注意。文化可以興國,學術亦可亡國。清朝不少學者已經把學術文化與國家興亡緊密結合在一起。陜西大儒李颙指出:“天下之治亂,由人心之邪正;人心之邪正,由學術之晦明。”即天下大亂是由人心邪惡造成的,人心的邪惡是由學術不端造成的。他這里的邪術指的是陸王心學,清朝的理學名臣都以批判陸王心學為己任。清初理學名臣陸隴其指出:明之天下,不亡于寇盜,不亡于朋黨,而亡于學術。學術之壞,所以釀成寇盜、朋黨之禍。
歷史上的改革與變法有著深厚的文化背景,也是一場學術思想的博弈,它制約著改革的成敗。商鞅變法以法家思想為指導,因用法過度,失去了人本。應該因勢利導,循序漸進,操之過急一定會出現問題。而漢武帝改革將儒法糅合,思想在變法改革的過程當中有所變化,體現了一種適應潮流的做法,所以反對的阻力相對比較小。王安石變法中的《三經新義》是與儒家學說相矛盾的,王安石變法中的“三不足”思想:“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被指離經叛道,失去了多數士大夫、官僚的支持。可見,學術文化問題是王安石變法失敗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