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南京大學教育研究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 王運來
今天我同大家談一談南京大學的文化特色或者說底色問題。習總書記在北大的五四講話中指出,“黨中央作出了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戰略決策,我們要朝著這個目標堅定不移前進。”“世界上不會有第二個哈佛、牛津、斯坦福、麻省理工、劍橋,但會有第一個北大、清華、浙大、復旦、南大等中國著名學府。”那么,第一個南大的特色在哪?這是很宏大、很難回答的一個重大命題,是我力所不逮、力所不能及的。不過,我認為,“仁愛”是南大最深厚的底色,是南大的一大特色,是南大賴以生存、發展、壯大的最有活力的基因,甚至也可以說是中國高校的一大特色與亮點。下面,我就談談自己所了解的南大的仁愛故事。
我想從仁者愛人、仁者不憂、仁者無敵三個方面或曰維度來談談。
第一方面,仁者愛人。我們知道,最早把“仁”定為道德規范的最高準則的是儒家至圣先師孔子。他第一個把整體的道德規范集于一體,形成了以“仁”為核心的思想體系,包括孝、悌、忠、恕、禮、知、勇、恭、寬、信、敏、惠等內容。亞圣孟子最早把“仁、義、禮、智”四德作為一個整體提出(四德即四端,是指儒家應有的四種德行,即: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西漢思想家董仲舒把“仁、義、禮、智、信”合起來,稱作“五常之道”,并為漢武帝所采納。而仁,就是仁愛。一切“仁”的詞匯與含義,都是由仁愛派生出來的。子曰:“仁者愛人”。《論語》中“仁”字出現了109次,是除去“之乎者也”等虛詞后,出現最多的詞。
誕生于博愛之都南京的南京大學具有非常鮮明的仁愛基色,南大的“仁愛”本色格外出挑。
我們兩江師范學堂時期的校長李瑞清先生不僅為學堂制定了“嚼得菜根,做得大事”的校訓,而且始終秉持著“視教育若生命,學校若家庭,學生若子弟”的信條終生不渝。清朝末年,南京(時稱江寧府)城內有不少進步學生向往革命,剪去了長長的辮子。兩江總督、“辮帥”張勛羞成怒,對手下將士下令:“剪辮者殺無赦!”剪辮學生聞訊后立即外逃,然而城門已經關閉。李瑞清乘車外出,突見幾個“辮子軍”扭打青年學生,便立即停車,得知是學生因剪去辮子而被抓獲。李瑞清當時正代理江寧布政使一職,官居二品,他雖對清廷忠心不二,但對于學生更是愛護有加。他立即制止辮子軍的暴行,以“回衙門法辦!”為由,將學生帶上了車然后就直接把學生送出了城門。因李瑞清掩護學生眾多,連隱伏城內的革命黨人也相互傳告:“江寧即下,勿傷李公。”江寧城破后,學生任由時為朝廷命官的李瑞清飄然離去。這也是仁愛在學生(雖然是革命軍)身上的體現。
愛生如子的這一傳統在后來的中央大學得以延續。1937年8月17日,全面抗戰已經開始,羅家倫獨自在大禮堂辦公室走來走去。忽然想起校內女生宿舍和校外男生宿舍均不妥當,于是坐下來寫了兩個條子:一個給男生宿舍管理員,限男生從二三樓遷至一樓;另一個條子給女生指導員,請其限女生有家者歸家,無家者遷至三牌樓農學院。兩處都限于十九日上午八時以前遷妥。當時兩處的負責人都感覺有困難,原因是男生愛二三樓風涼。女生是貪圖校內宿舍便利。羅家倫態度嚴厲地要求他們必須辦到。結果是學生搬出幾個小時以后,宿舍就遭到了日機的轟炸,男生宿舍二三樓的樓窗全碎,炸片很多,但是在遷到一層樓的男生無恙。而全部的女生宿舍都被炸毀。這是何等的幸事!第二天有四個女生來謝羅校長。羅校長笑著對她們說:“你們當時還不肯搬呢!”羅校長事后說道:“難道這是一件靈異嗎?還是當時真有柏格森的直覺?都不是的。這理由很簡單,只是一個負責任的人,若是他有責任心而頭腦稍微有點冷靜的話,就當把他分內的事,尤其是感覺不妥之處,費心思打量一番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