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紀念全民族抗戰爆發七十七周年、領導人不作為是腐敗、國家治理的“應該”、中國經濟、地方自主治理能力、戶籍制度改革的有效途徑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習近平:讓和平的陽光永遠普照人類生活的星球】
7月7日,首都各界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隆重集會,紀念全民族抗戰爆發七十七周年。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出席紀念儀式并發表重要講話。
習近平強調,中國人民對戰爭帶來的苦難有著刻骨銘心的記憶,對和平有著孜孜不倦的追求。縱觀世界歷史,依靠武力對外侵略擴張最終都是要失敗的。這是歷史規律。中國將堅定不移走和平發展道路,并且希望世界各國共同走和平發展道路,讓和平的陽光永遠普照人類生活的星球。
摘編自《光明日報》
【鄭永年:領導人不作為是變相的腐敗】
今天的改革與反腐敗同行。改革需要反腐敗。但與此同時反腐敗也必然對改革產生一些“負面”影響。在各級干部官員當中,現在有一些人心里不定,擔心自己會不會出事情。于是,他們就采取“靜觀其變”的態度,“不動”比“動”要好。反腐敗本身不是目標,目標在于建立清廉政府。如何建立清廉政府?總體上,一個普遍的共識就是通過把“把權力關在籠子里”。為了建立清廉政府,一些省份率先進行制度改革試點。例如,個別省份就已經開始進行權力的“負面清單”,明確規定省委省政府主要領導干部官員不能做什么。
這樣做具有足夠的政治理性。但是負面清單”的做法和改革往往是相矛盾的。如果“負面清單”過長,領導人就不知道該做什么了。改革是要辦事的,沒有人辦事,任何改革就不可能。實際上,主要領導人通過“不辦事”的方法來實現清廉,這又會是變相的腐敗,甚至是更大的腐敗。很簡單,主要領導崗位是中國政治生活中最為稀缺的資源,站在領導崗位而無所作為,就是最大的腐敗。再者,靠不辦事來求得清廉,并不算有本事,真正的本事就是又辦事,也清廉。
【辛鳴:明確國家治理的“應該”】
這些年來我們經常講一句話,發展觀決定發展模式。其實,國家治理觀同樣決定著國家治理模式。
對于當代中國社會來說,國家治理的制度模式選擇并不是簡單地人云亦云、“拿來主義”,而是與其價值追求、社會理想、奮斗目標、偉大夢想緊緊聯系在一起,這一切決定了中國社會國家治理的“應該”:首先,國家不富強,就會被開除“球籍”;民族不復興,無顏擔當龍的傳人。其次,走向世界不等于喪失自我,為世界打工是要與世界共贏。我們固然要善意遵守既有的世界規則,更要積極參與制定新的更公平正義的世界規則。最后,國家富強、民族振興落腳處還是人民幸福。中國國家治理最根本的、也是最高的目標是讓中國人民自己當家作主過上更加富裕、更加有尊嚴的生活,讓13億中國人民能實現每個人自由全面的發展。
摘編自《文匯報》
【劉培林:中國經濟未來一段時期要爬的坡不如發達國家陡】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發展戰略和區域經濟研究部劉培林指出,中國經濟未來一段時期要爬的坡,不如發達國家陡。中國目前雖然通過簡單模仿發達經濟體而實現快速技術進步的空間顯著縮小,但仍是一個上中等收入國家,尚未跨入高收入國家行列。即使幾年之后跨入高收入門檻,距離最發達經濟體的技術水平仍有較大差距。所以,單單從潛在的可能性看,未來一段時期中國經濟減擋,應該是由五擋減到四擋,而不是越級減到三擋或二擋。
摘編自《中國經濟時報》
【王雍君:部門集權與地方分權間的沖突削弱了地方自主治理能力】
中央財經大學財經研究院院長、教授王雍君指出,中國的中央集權本質上是部門集權。高層級政府直屬的、數目龐大的部門,將中央政府整體的事權(政策與規劃制定與實施)與財權分割得支離破碎,形成部門權力與利益網絡,地方政府也被強制納入到這個網絡中。部門集權與地方分權間的沖突,嚴重削弱了地方自主治理的能力、創造性和主動性。不言而喻,只有高層級政府部門將基層事務的決策權,特別是規劃權和財政撥款與支出權,一籃子下沉到基層政府,同時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監管機制能夠正常發揮作用時,有效分權的格局才能逐步形成。
摘編自《人民論壇》
【鄒一南: 縮小不同規模城市發展水平差距才是戶籍制度改革的有效途徑】
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鄒一南撰文指出,我國當前的城鎮化面臨著雙重失衡,即不同規模城市發展水平的失衡和城市內部戶籍與非戶籍人口分享城市福利的失衡。由于城市中存在許多不依賴于戶籍身份的福利,在不同城市發展水平存在巨大差距的條件下,大城市中即使是非戶籍居民的福利水平也高于小城市戶籍居民的福利水平,剝離城市戶籍福利含義的單一改革政策會造成外來人口向大城市進一步集中,最終導致大城市戶籍控制加劇,使改革政策具有無效性。因此,應當改變單一地消除城市內部戶籍與非戶籍居民享受城市福利失衡的改革政策取向,轉而致力于縮小不同規模城市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的失衡。
摘編自《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
【王杰:中國夢具有“中國向度”和“世界向度”雙重意蘊】
中央黨校哲學部王杰教授撰文指出,從“中國向度”來說,中國夢的實現要立足于中國自身,關鍵要依靠自己的力量。在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在闡述中國夢的實現時,用了“三個必須”:即必須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這是一條符合中國國情、富民強國的正確道路,我們將堅定不移地沿著這條道路走下去;必須弘揚中國精神,即用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振奮起全民族的“精氣神”;必須凝聚中國力量,“空談誤國,實干興邦”,要用13億中國人的智慧和力量,一代又一代中國人不懈努力,把我們的國家建設好,把我們的民族發展好。這實際上就很好地回答了實現中國夢的“中國向度”問題。
從“世界向度”方面來說,中國夢的實現離不開世界,也有益于世界。當今世界是一個開放的世界,任何一個國家都不可能在封閉狀態下求得發展。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在這一點上,我們有歷史的經驗和教訓。從明朝中后期及清雍正朝,由于實行閉關鎖國的政策,使得中國逐漸落后于西方,造成了近代的百年屈辱。經過改革開放30多年的發展,我們的經濟總量位居世界第二。這樣的經濟奇跡得益于我們的對內改革和對外開放。
摘編自《學習時報》
(光明網記者康慧珍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