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閱讀:
馬恩土地股份產權理論及其現實意義
——《農民土地持有權制度》理論模型之一 稿件來源: 法制日報——法制網 發布時間:2014-07-02
馬克思、恩格斯在創立馬克思主義哲學、政治經濟學、科學社會主義三大科學理論的基礎上,十分重視財產權利與土地產權的理論研究。在馬克思看來,廣義的所有權是指在法律制度上對整個生產關系的肯定,而狹義所有權則是指法律上對財產歸屬關系的權利規定。馬克思還從使用價值形態和價值形態兩個方面對所有權的權能結構進行考察。在實物資產使用形態方面,馬克思以土地作為考察對象,指出土地的所有權包括所有、占有、支配和使用諸權利,并可以發生權能的分離運動;在價值形態方面,馬克思在分析資本主義市場機制基礎上,指出股份公司作為一種資產權利委托代理制,其所有權呈現所有、代理、管理三權分離的構造,從而建立起了股份制及其產權制度的基本理論。今天重溫這些論述,對于我們認識資本主義股份公司發展的必然性,認清其本質,把握股份制及其產權制度的發展規律,并以此為指導,進行農民土地持有權理論及其制度的創新,有著深刻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
股份制是對私人資本的揚棄
馬克思首先從私人資本與社會資本分析入手,指出了股份制的性質。他認為:那種本身建立在社會生產方式的基礎之上并以生產資料和勞動力的社會集中為前提的資本,在這里直接取得了社會資本(即那些直接聯合起來的個人的資本)的形式,而與私人資本相對立,并且它的企業也表現為社會企業,而與私人企業對立。這是作為私人財產的資本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本身范圍內的揚棄。恩格斯則進一步指出,由股份公司經營的資本主義生產,已不再是私人生產,而是為許多結合在一起的人謀利的生產。如果我們從股份公司進而來看那支配和壟斷著整個工業部門的托拉斯,那里不僅私人生產停止了,而且無計劃也沒有了。我們從馬克思、恩格斯的論斷深刻涵義中得到啟示:雖然私人財產所有權是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范圍內的一種揚棄,但是它指向的對象——生產資料和勞動力(無產者的財產即自身的勞動力),通過隱含股份制背后的股本所構成的產權,一方面使私人財產所有權的承擔者——私人資本被揚棄了,私人企業停業了,生產的無計劃沒有了。另一方面,使得社會資本、聯合企業、生產計劃性出現了,為私人財產所有權的私人生產,被為許多出資所有者結合在一起謀利的生產所取代了。在這里(資本主義生產方式范圍內),由股份所構成的產權仍然起到了優化資源配置,促進社會化大生產,克服私人生產、交易因無計劃性所引發的高風險,成為實現各種利益主體的最大化利益的一種制度裝置,或是一種“紐帶”、“橋梁”。
合作制與股份制揚棄的本質
馬克思進一步對合作制與股份制進行綜合考察,分析了股份制、合作制揚棄的本質。他指出:資本主義的股份企業,也和合作工廠一樣,應當被看作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轉化為聯合生產的過渡形式,只不過在前者那里,對立是消極地揚棄的,而在后者那里,對立是積極揚棄的。在股份制度內,已經存在著社會生產資料借以表現為個人財產的舊形式的對立面;但是,這種向股份形式的轉化本身,還是局限在資本主義界限之內;因此,這種轉化并沒有克服財富作為社會財富的性質和作為私人財富的性質的之間的對立,而只是在新的形態上發展了這種對立。從馬克思的闡述中,我們可以進一步理解到其中蘊涵的思想:作為股份或股本的異化表現形式或揚棄后所形成新的載體——產權,它還“局限在資本主義界限之內”,這種異化與揚棄后所形成新的載體——產權本身并不能直接克服“社會財富”與“私人財富”的對立。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范圍內,只是以新的形態發展了這種對立。這就進一步說明了產權制度僅僅是優化配置不同所有者的財產資源、降低資源配置成本與風險,實現各利益集團或利益主體的利益最大化的制度裝置與工具,它可以為資本主義社會服務,但它本身既不能消除私人財富與社會財富的對立,也不能直接作為評判社會性質的標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