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誤讀“一帶一路”的理念與內涵。俄羅斯學者謝爾蓋·盧賈寧認為,“一帶一路”構想包含的和平、包容、互利共贏的理念,聽起來很容易接受,但中國在南海的不穩定因素與敵對方不斷增加,“和平之旅”、“互利共贏”等理念很難讓這些國家信服。他還認為,“一帶一路”構想的目的是中國重新劃分從太平洋到歐洲的經濟版圖,同時遏制美國并將其趕到大西洋。美國東西方中心高級研究員丹尼·羅伊認為,“一帶一路”所倡導的互利共贏不是中國真正的意圖。俄羅斯尤里·塔夫羅夫斯基教授2013年11月15日在俄羅斯《獨立報》發表文章指出,一些莫斯科漢學家認為,“一帶一路”構想是中國霸權主義的體現,對抗歐亞經濟聯盟機制。
有些國外學者認為“一帶一路”建設的基礎設施投資背后有其他目的。2013年12月,吉爾吉斯斯坦總統阿坦巴耶夫宣布,拒絕中國在吉境內修建中國—吉爾吉斯斯坦—烏茲別克斯坦鐵路的計劃,認為中吉烏鐵路無法解決吉爾吉斯斯坦的任何問題,吉需要的是一條連接吉南北地區的路線。這一決定背后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吉國內反對派擔心通過投資建設中吉烏鐵路,中國因此會獲得通向吉金礦、白銀、鋁、銅和煤炭資源的路徑。今年3月,英國劍橋大學教授彼得·諾蘭在 “中國發展高層論壇”上指出,基礎設施建設是“一帶一路”發展的核心,但部分國家對“一帶一路”倡導的基礎設施建設疑慮重重。法國世界大事網刊登了以色列海爾茲利亞國際事務研究中心最近的一份研究報告,報告認為“海上絲綢之路”建設的重要目標之一,就是中國通過在西亞投資基礎設施,為獲取中東石油并運回國內鋪路。
需要關注的幾個問題
第一,“一帶一路”建設可能會受到戰略擠壓。俄羅斯學者謝爾蓋·盧賈寧認為,由于俄羅斯對中亞國家擁有 “主權有限論”,因此會對中國的進入保持警惕,“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或許將受到俄羅斯的競爭壓力。但歐盟前駐華大使賽日·安博認為,中國若強調在“一帶一路”建設中與俄羅斯合作共贏,找到雙方利益的契合點,會得到俄羅斯的支持。
美國戰略與國際問題研究中心中國問題專家克里斯托弗·約翰遜在《華盛頓郵報》撰文認為,奧巴馬調整亞洲外交政策的部分目的,是通過日韓菲等盟國來遏制中國,而中國正用兩條絲綢之路還擊美國,悄無聲息地通過在中亞和東南亞的活動予以還擊。美國戰略與國際問題研究中心中國問題專家葛來儀認為,中國的“一帶一路”建設將持續面臨來自美國的壓力,美國需要維護自身在亞太的利益。澳洲網2014年1月26日刊文認為,美國重返亞太之后,中國在廣袤的歐亞大陸上建立和美國 “亞太再平衡”戰略的地緣對沖帶,以“一帶一路”為標志,以中國為中心的周邊經濟圈正在加速形成,而同時美國的擠壓隨太平洋潮流涌來,與“一帶一路”形成競爭。
第二,“一帶一路”建設面臨諸多不確定性因素與風險。日本“外交學者”雜志副主編香農·蒂耶齊認為,美國“新絲綢之路”計劃實施后,美國和北約部隊將撤離,如果這導致阿富汗政府倒臺,將使整個地區變得更加動蕩,面對“三股勢力”的威脅,并對中國的“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構成挑戰。中國在該地區的經濟合作與外交活動需要穩定的環境,美國在該地區的存在與美國的新絲綢之路計劃可以幫助維護當地穩定。新加坡學者拉吉夫·蘭詹·查圖維迪認為,“一帶一路”建設將為地區穩定和全球和平帶來積極影響,但同時將面臨“三股勢力”、民族沖突、主權爭議等挑戰;另一方面,但愿絲綢之路在復興之后仍能為貿易、文化交流與建立友好關系發揮巨大作用,而不是引發新的海上敵對關系、沖突、甚至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