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中國社科院農村發展研究所 李國祥
新形勢下,中央提出國家糧食安全戰略,強調中國人的飯碗任何時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未來我們必須要圍繞著盡快構建新形勢下國家糧食安全戰略體系,做好任務落實、長遠規劃等工作,確保國家糧食安全保障水平進一步提高,為經濟社會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去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提出,必須實施以我為主、立足國內、確保產能、適度進口、科技支撐的國家糧食安全戰略。2014年中央一號文件則將完善國家糧食安全保障體系作為首要工作加以部署。為什么在我國糧食生產實現十年增和當前國際糧食市場價格低迷的背景下如此重視國家糧食安全?如何理解新形勢下的國家糧食安全戰略?怎樣才能實施好新形勢下的國家糧食安全戰略?這些問題值得我們深入思考。
一
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央對糧食生產和糧食安全始終高度重視。改革前,我國長期受到糧食生產能力和進口能力不足制約,糧食等主要農產品供應緊張困擾著國民經濟運行和發展。改革后,我國在農村普遍推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很快告別了糧食等主要農產品普遍短缺狀況。隨著我國糧食等主要農產品生產和供給狀況的改善,農產品流通體制市場化改革邁開了步伐。總體上說,我國一直高度重視糧食等農業生產,但不同形勢下發展糧食等農業生產政策的實施力度有所不同。新形勢下,中央提出國家糧食安全戰略,強調中國人的飯碗任何時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具有特殊的重要意義。
第一,有助于更好地適應居民食物消費結構升級和滿足人們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隨著我國總人口的不斷增長,城鎮化率的不斷提高,城鎮居民家庭購買原糧數量、農村居民口糧消費總量都會不斷增加,特別是居民消費結構不斷升級,人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我國城鄉居民直接消費的口糧和間接消費的飼料糧數量迅速提高,再加上種子用糧、工業用糧和生產加工流通環節等不可避免的損耗,糧食消費和消耗總量數量龐大。如此龐大的糧食消費消耗規模,必須盡早謀劃,才能做到主動。
第二,有助于避免在糧食連續多年豐收后出現糧食生產大滑坡。當前我國糧食安全保障水平較高。2013年,我國糧食總產量已經突破6億噸,糧食生產能力邁上新臺階,糧食庫存充裕,糧食供給寬松。同時,國際糧食市場對我國進口也十分有利。但是,過去經驗表明,我國糧食生產明顯滑坡往往都出現在糧食增產后各地放松糧食生產。新形勢下,面對國際國內糧食供給形勢,提出要以我為主、立足國內保障糧食安全,對于各地繼續抓好農業生產、保障糧食安全的指導意義是顯而易見的。
第三,有助于處理好工業化和城鎮化與糧食安全關系。我國正處于工業化中后期和城鎮化快速發展期,經濟建設不可避免地要占用耕地。節約土地,走新型工業化和城鎮化道路,是我國在基本國情下保障糧食安全的必然選擇。
第四,有助于協調好當期和未來糧食安全。在充分肯定新時期糧食十連增成效的同時,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為此付出的資源環境代價和農業生產資源利用的不可持續性。為了增產糧食,各地普遍過多地施用了化肥,還有一些地方開墾了山坡地。特別是長三角、珠三角等經濟發達地區工業化水平上去了,糧食自給率卻下來了,這些地方的糧食等農產品消費越來越依靠北糧南運。這種利用農業資源方式是不可持續的,不僅威脅到我們子孫后代的糧食安全,而且削弱了農業生態功能,加劇了環境惡化。為長久計議,建議這些地方也應該承擔起糧食安全責任,加上適度進口等途徑,緩解糧食主產區農業資源過度利用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