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必須更加嚴格地保護耕地資源和淡水資源。以我為主、立足國內、確保產能,核心是稀缺土地和淡水資源的保護和改善。堅守18億畝耕地紅線,不僅要守住18億畝耕地數量,而且還要保證耕地質量能夠不斷地提高。無論什么地方,城鎮建設和工業發展都不能以任何借口在劃定的永久基本農田上打主意。
第三,農業科技創新是保障新形勢下國家糧食安全的重要途徑。農業技術集成化、作業過程機械化和生產經營信息化,對我國農業生產發展和保障糧食安全潛力仍然很大,要選擇示范種糧農戶進行扶持,集成配套推廣使用適用技術,包括優良品種、高效栽培、疫病防控、農業節水等技術,實現優質高產。
第四,農業基礎設施是提高農業抗災能力的重要途徑。多年來,我國的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嚴重不足,嚴重影響到農業防災抗災減災能力,制約著我國農業生產的穩定發展。農業基礎設施建設需要的投入龐大,關鍵要完善投入機制,改進配套投資政策。針對我國農業基礎設施薄弱環節,要重點加強農田水利設施建設,加強中低產田改造。要以財政投入為主,并引導金融資本和社會資金,大力加強高標準農田建設,著力提高土地生產率和水資源利用率。
第五,必須保護好農民種糧積極性。誰來種糧?怎么種糧?核心是要讓糧食生產有利可圖。我國已經建立起來的糧食直補、農業生產資料綜合補貼、良種補貼和農機購置補貼等政策措施效果明顯,需要堅持。針對我國一些地方向農民種糧發放補貼與農民生產糧食實際還不夠緊密的問題,未來在穩定農業補貼存量的同時,新增農業補貼需要向糧食主產區農民、種糧大戶等新型糧食生產經營主體傾斜。
第六,必須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更加注重生產優質安全農產品。這就需要培育出一批專業大戶、家庭農場、合作社和涉農企業等新型主體。在實際調查中了解到,同一地方不同經營主體生產糧食的單產水平存在著明顯差異。比較而言,規模化和專業化種糧的農戶糧食單產水平明顯要高。培育新型農業生產經營主體,需要加大農民培訓,在鼓勵支持發展農業生產中成長。此外,還要切實保障農民合法權益,有序穩妥推進農村土地流轉。
與此同時,考慮到我國糧食等主要農產品產需缺口將不斷擴大,需要從戰略高度探索利用國內國外兩種資源和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市場來謀劃新形勢下國家糧食安全戰略。要加強主要農產品進口風險管制,實施農業走出去戰略,將國內外糧食生產和進口有機地結合起來,有效避免國際農產品市場波動對國內糧食等主要農產品生產和市場的沖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