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中央編譯局馬克思主義研究部 林德山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的一個重要特色在于把“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作為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提了出來。從黨的建設的角度來看,這是對黨的執政能力的新要求。在上述總目標下,決議強調改革“緊緊圍繞”六個方面的問題,其中包括在黨的制度改革方面要緊緊圍繞提高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水平,完善黨的領導體制和執政方式。
從“治理能力現代化”的角度來理解黨的執政能力問題,要求人們深化對黨的“執政能力”的認識。回顧歷史,中國共產黨是在經歷了從革命黨到執政黨的認識轉變后提出執政能力問題的。但完整提出并表述“執政能力”是在十六屆四中全會通過的《關于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決定》中,該決議不僅規定了加強執政能力的具體要求,而且把執政能力的建設上升到黨的建設的高度。不過,該決議對執政能力的內容規定主要是從黨駕馭不同事務的能力的角度提出的,即駕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能力、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能力、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能力、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能力、應對國際局勢和處理國際事務的能力。按照這種方式界定的執政能力帶有很大的伸縮性,因為隨著社會的變化,黨要處理的“事務”本身也是變化的,例如在此次十八屆三中全會決議中強調的、也是上述六個“緊緊圍繞”的改革內容之一的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問題就是最新提出的。
黨的執政能力歸根到底是治理國家的能力問題。在中外歷史上,不乏一些有理想或革命熱情但缺乏治理國家能力的政黨例子。但何為治理國家的能力?我認為,一個成熟的大黨至少應該具備以下三個方面的能力。
首先,要有為社會主流所接受的治國理念和政策。一個既定社會的大眾接受和認可一個黨的領導,首先是基于大眾對其治國理念和政策的認同。而治國的理念首先內含了一種價值觀。從這一意義上說,科學發展觀、和諧社會以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體系實質上是中國共產黨治國理念的表達。但僅有理念并不夠,執政黨還必須要有提出建設性應對社會經濟和政治問題的政策能力,也就是要有建設性的政策。有關市場經濟、民主政治以及改善民生等方面的政策都屬于這一范疇。不論在什么政治環境下,一個成熟的執政黨至少要體現出兩個方面的政策能力,即應對社會變革的能力和立足于社會經濟現實的能力。前者強調的是對改革的建設性思維,而后者強調的是改革的基點和原則。20 世紀 20 年代,進入執政行列的歐洲國家的一些社會民主黨既有理想,也有選舉能力,但由于其理念與政策現實之間的脫節,尤其是它們面對危機表現出的束手無策,而普遍被認為缺乏治理能力。只是在經歷二戰前后社會民主黨從理念到政策的調整后,這種狀況才開始改變。當然,這其中也涉及一個從理念到政策轉化的能力問題,這也就是下述第三個方面的能力問題。
其次,平衡利益沖突、發展社會和諧的能力。執政能力實質上是一種公共權力的行使能力,它涉及對公共資源的分配。這其中首先涉及如何調和不同的利益需求。現代社會是一個社會利益多元化的社會,尤其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許多利益關系是相互沖突的。在西方國家,一些激進左翼政黨歷史上或現實中不同程度地經歷過痛苦的選擇過程。作為一個黨,它可以自稱是某個階級或群體的利益代表,并尋求通過自己的政治行動來表達特定的利益訴求。但作為一個執政黨,它可能不得不改變這種角色觀,因為作為公共權力的行使者,執政黨要面對不同的利益需求。正因為如此,西方國家的一些共產黨和社會黨曾經在奪取權力和運用權力之間猶豫不定。政治是一種處理社會關系的藝術。一個成熟的執政黨必須要體現出平衡或者說調和社會利益沖突的能力,這其中既包括了政府對公共資源的運用,也包括了對各種社會組織作用的有效利用。在當下的改革中,如何處理勞動與資本之間的關系將是平衡社會利益沖突的關鍵。
第三,政治信息的傳遞能力。成功的執政黨首先是那些善于用自己的理念來影響社會大眾的黨,是那些善于將自己的理念轉化為政策現實的黨。在現代社會,這表現出了一個政黨的政治信息傳遞能力。在西方國家的政黨競爭環境中,政黨要通過各種方式來有效傳遞政治信息,包括利用黨的組織、媒體和各種智囊機構傳遞政治信息。尤其是在現代媒體社會的條件下,一些大黨競相利用新媒體來更為直接地傳遞政治信息。這方面,中國共產黨有著更得天獨厚的條件,但面對社會利益訴求多元化趨向,同樣存在著如何使政治信息傳遞效果最大化的問題。
加強黨的執政能力是一個具有中國特色的概念,有著自己特殊的語境,但從上述三方面能力來說,各國政黨應該是共同的,只是在方式方法上有區別。譬如,在多黨制環境下,一些黨往往是通過政治競爭的失敗刺激來實現自我調整的。在中國的政黨體制下,中國共產黨不能依賴外在的競爭,因而更需要一種建設性的執政理念和執政機制。在變革社會的能力建設方面,更需要平衡變革與秩序的關系。在人才的競爭和利用方面,更強調的不是競爭而是如何有效利用。在政治信息的傳遞方面,更需要善于在高度統一的政治環境下容納現實的多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