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外交關系學會國際經濟部主任本·斯泰爾,復旦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張軍:
70年前,系統設定時已埋下瓦解的種子
作者:本·斯泰爾 張軍
1944年的布雷頓森林會議上,主張美元與黃金掛鉤、各國貨幣與美元掛鉤的“懷特計劃”最終擊敗了提議設立超國家主權貨幣的“凱恩斯計劃”,在此基礎上形成的美元霸權持續至今。70年后,在遭受自大蕭條以來最嚴重的金融危機影響的全球經濟始終未能復蘇的背景下,對這場決定戰后世界經濟與政治秩序的會議的討論逐漸升溫。
美元是如何統治世界的?大背景是美國在政治與經濟上的崛起,以及大不列顛的快速衰落——1944年的布雷頓森林會議上,作為當時世界最大債權國的美國,試圖借作為世界上最大債務國的英國瀕臨破產之機,按照美國的利益重塑二戰后的世界經濟和政治秩序。
不過最近,有學者以更別致的方式講述這一過程——美國外交關系學會國際經濟部主任、高級研究員本·斯泰爾(Benn Steil)以當時英美兩國談判代表,美國財政部的哈里·德克斯特·懷特(Harry Dexter White)與英國經濟學家約翰·梅納德·凱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這兩位個性極端對立、出身與經歷都迥異的人物為主角,描繪了為何凱恩斯富有遠見的國際貨幣體系設想最終還是未能敵過主張美元全球至尊地位的“懷特計劃”。我們在他的著作《布雷頓森林貨幣戰》(中文版由機械工業出版社2014年3月出版)中,甚至還能瞥見政治浪漫主義的重大影響——斯泰爾披露,一手締造了布雷頓森林體系的懷特,竟然是蘇聯情報人員,這個不為人知的細節影響了會議的走向,也影響到戰后兩項重要制度安排——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和世界銀行時至今日的人事決定。
雖然美元與黃金在1971年脫鉤,但讓一個國家的主權貨幣擔當國際儲備貨幣,始終會對貿易世界形成巨大壓力,而這個問題始終存在于現在國際貨幣體系的架構里。對此,斯泰爾給出一個現實的例子——現在全球經濟都十分敏感于美聯儲的退市政策,受到最大沖擊的國家是烏克蘭,而表現最好的是韓國和中國。能夠很好應對這些政策的國家都有三個特點,一是外來的金融資本占比較少,二是擁有龐大的經常賬戶項下盈余,三是擁有龐大的外匯儲備。
歷史有時候會驚人的相似。今天世界最大的債權國是中國,而美國成為最大的債務國,兩國是否愿意讓貨幣秩序根據當前的經濟和政治現實重新調整呢?這也讓我們今天對70年前的布雷頓森林會議的回溯,有了更深刻的意義。近日,斯泰爾赴杭州參加布雷頓森林體系建立70周年的研討會,行間來到上海中歐國際工商學院,與復旦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張軍教授對談。本刊特別刊發部分內容,以饗讀者。
布雷頓森林會議可以說是懷特和凱恩斯兩個人的故事
張軍:今年正逢布雷頓森林體系建立70周年,這個時候請您給我們回溯那次布雷頓森林會議,有著特殊的意義。
本·斯泰爾:布雷頓森林體系是一個非常有趣的故事,我2009年的時候就想重述,當時金融危機已經在全球蔓延,法國總統薩科齊和英國首相戈登·布朗都呼吁要建立一個新的布雷頓森林體系。所以我想,回頭看一下那個老的布雷頓森林體系應該會很有意思。雖然關于其貨幣體系及衍生物的創造方面的著作已經汗牛充棟,但從沒有人把它當成一個故事來寫。我想過要把這個故事改編成電影,因為里面的人物非常精彩。
布雷頓森林會議在1944年7月召開了三周。這是1919年巴黎和會之后最隆重的國際會議,有來自44個同盟國的700名代表參加。當時的美國總統羅斯福高度重視這次會議——他對國際金融體系興趣不大,但他認為召開這樣一次會議,是同盟國向軸心國發出重要信號。他相信這次會議能說服軸心國們,他們的掙扎是徒勞,來讓戰爭早點結束。
整個會議的細節由兩個人決議,一是美國財政部長亨利·摩根索(Henry Morgenthau),一是他的副手懷特。摩根索并不夠格成為財政部長——他沒有大學文憑,他也自稱是個種蘋果的,但很偶然地成為羅斯福總統的朋友。因此,對經濟一無所知的他,在擔任財政部長的12年里(1934-1946),始終高度依賴懷特,而懷特很可能是人們所知甚少的20世紀美國最重要的政治人物之一。
那時候的財政部,特別是摩根索和懷特兩人,我稱他們為經濟決定論者。他們對于這次會議為何召開有著非常明確的一套理論。他們認為,1930年代早期的貨幣和貿易體系導致大蕭條在全球蔓延,并且在全世界創造出一個痛苦悲慘的氛圍,從而為大衰退和歐洲獨裁者,特別是希特勒和墨索里尼的出現鋪好了道路。他們給建立布雷頓森林體系后他們著手準備做的事情,賦予了重大的政治涵義。他們希望通過建立一個固定匯率,來穩定貨幣和貿易世界。這個匯率是圍繞著美元來的,將美元匯率牢牢固定在黃金上,也就是一盎司兌換35美元。美元將會在戰后的貨幣框架中占有一個非常特殊的地位。而戰后的兩個關鍵的制度安排,就是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在他們的設想中,聯合國是補充性的政治架構。
但他們也有其他非常地緣政治的安排,說出來可能挺讓人震驚的,那就是戰時美國從來沒把日本或德國,甚至蘇聯當作他們在世界舞臺上的首要對手,他們相信戰后一切會恢復正常。所謂正常,對他們來說,也就是19世紀末的世界秩序。他們認為英國人才是他們的“天敵”,才是世界經濟和政治強國。因此在戰后,英國人肯定要做點什么來恢復到過去的樣子,想想他們控制了世界四分之一的土地和人口。所以他們決定在會上闡明英國在戰爭中走向破產的事實,來迫使英國對其政策做出徹底改變,以便美國在世界舞臺上崛起為一個難以匹敵的經濟和政治大國。懷特曾經在布雷頓森林會議后說,你要是跟美國代表團講話,就會發現他們都是些什么人,大部分美國代表都是政客,而不是在貨幣經濟領域訓練有素的專家,因此其實在他們這里,貨幣經濟只是達到政治經濟目的的手段——懷特這么來說明為什么他會在那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