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中國國家發改委中國宏觀經濟學會秘書長 王建
今年二季度,中國經濟增速提升到7.5%,與增長率相關的一系列指標,如PMI、PPI、M1對M2的比率等,也都顯示經濟回暖勢頭,這是令人高興的事情。但我還是要指出,這種回暖并不具備可持續基礎,因為造成回暖的主要動力是外需。雖然人們早已認識到依賴外需增長模式在今天已不可靠,雖然必須轉向內需型增長的大調整方向早就被提出,但卻沒有被認真實施,所以真正意義的結構調整直到今天也沒有發生,這就醞釀著很大風險。結構大調整被不斷推遲,還是跟三個模糊認識有關。
復蘇依靠外需難持續
國家統計局剛發布的數據清楚表明,決定速度的主體產業——工業生產增速,6月比5月提升了0.4個百分點,而同期工業品出口交貨值增速大幅提升了3.3個百分點。從出口看,一季度下降3.4%,但從4月份起就轉為正增長,6月當月則大幅升至7.2%。相比投資卻是從一季度的17.6%下行到上半年的17.3%,消費只是從一季度的12%略升到12.1%。
復蘇依靠外需,就要看外需是否能成為持續復蘇的依靠,而我認為完全沒有可能,因為外需的復蘇是建立在美日歐貨幣泡沫所創造的虛假需求上面。對這個問題已經無需反復論證,只要看到,直到去年底美國工業比危機前只增長了1.2%,日本還下降了18%,德國下降0.5%,但同期美國股市卻漲了超過40%,日本超50%,歐洲股市也是大漲,就可知道,發達國家經濟復蘇是重歸泡沫。而次貸危機爆發已經證明,是泡沫遲早會破,我認為泡沫破滅可能發生在明年這個時候。
無獨有偶,中國目前經濟復蘇,也是依靠再次回到次貸危機爆發前的軌道,即還是必須先有外需擴張,才有國內生產增長空間。雖然人們早已認識到依賴外需的增長模式在今天已不可靠,雖然必須轉向內需型增長的大調整方向早就被提出,但卻沒有被認真實施,所以真正意義的結構調整直到今天也沒有發生。這就醞釀著很大的風險,即如果美國的金融市場危機再度來襲,中國經濟再次陷入大衰退就會跟著出現。
三個模糊認識
結構大調整被不斷推遲,我認為還是跟以下三個模糊認識有關。
第一,認為經濟下行具有合理性,是在向“長期內在增長率回歸”,因為長期的“超常規”增長本來就不具備可繼續性,因此所有關于“崩潰”、“危機”和“硬著陸”的說法都是杞人憂天。
這種認識的錯誤,首先是武斷地否認了中國經濟繼續保持長期高增長的可能,認為其他國家沒有出現過的事,在中國也不可能出現。但是這些觀點是否也看到,9%以上的增長率在中國改革開放以來已經持續了30多年,早就打破了國外僅能保持十年的記錄,而在過去這30多年中,中國又出現過多少世界上沒有出現過的事?比如,世界各國最高的鋼產量都沒有超過2億噸,中國現在卻超8億噸。
其次,凡是健康的經濟增長都會具有合理的投資回報率,而這又是建立在合理的設備利用率水平上。美國戰后近70年的時間里,設備利用率長期穩定在85%左右,經濟增長率卻在上世紀70年代完成工業化前后,經歷了6%和3%這兩個臺階。中國目前的情況是,在2011年經濟展開下行態勢以來,就始終伴隨著設備利用率的不斷走低,已從2007年的90%以上的高峰下滑到目前的接近70%,這是生產過剩的典型標志。生產過剩迫使經濟增長率不斷下行,而過剩持續嚴重,終將會引發生產過剩危機。所以經濟增速持續下滑趨勢,不僅不具有合理性,還具有極大危險性,如果繼續用這樣似是而非的道理麻痹自己,只會延誤調整時機。
當然我也不同意用“崩潰”、“硬著陸”這些說法來描述中國經濟目前面臨的問題。拋開有些人惡意唱衰中國的險惡用心不說,這些詞匯都不是對目前中國經濟矛盾的準確描述,所以還是用生產過剩危機來描述才更具有分析問題的價值。如果是用危機的觀點分析,戰后很多學者都同意,如果經濟增長率從高峰下跌一半,并且設備利用率下跌到75%以下,就是爆發了危機。在世界進入虛擬資本主義時代的今天,生產過剩危機的性質和形態都發生了一些變化,我認為,如果用經濟增長率下降到長期平均增長率一半以下就是進入了危機狀態,可能更為合適。對今天的中國來說,那就是經濟增長率下跌到5%以下,就可以認為是進入了危機。從2008年的經驗看,在外圍危機爆發時,中國經濟增長率也會突然下降一半,比如從2008年的11.3%猛然下跌到2009年一季度的6.6%,所以也需要警惕,如果明年國際金融危機再度來襲,中國某個季度的增長率可能會突然跌到4%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