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幣國際化并非挑戰其他貨幣
——訪央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委員、中國人民大學校長 陳雨露
7月20日,中國人民大學發布《人民幣國際化報告2014》顯示,2013年人民幣國際化指數進一步提速。報告指出,人民幣國際化并不是要去挑戰美元或者其他國際貨幣;人民幣承擔更多的國際貨幣職能,根源于國際市場的內在需求——
從2012年開始,中國人民大學每年對外發布人民幣國際化系列研究報告,并提出了人民幣國際化指數(RII)指標,客觀描述人民幣在國際經濟活動中的綜合使用程度。該指標既可以跟蹤人民幣在全球范圍的貿易計價、金融交易和外匯儲備等3個方面發展動態,也方便與其他主要國際貨幣進行橫向比較。7月20日《人民幣國際化報告2014》對外發布之際,《經濟日報》記者就人民幣國際化相關問題,專訪了央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委員、中國人民大學校長陳雨露。
根據最新發布的報告數據,2013年底RII達到1.69,與當年年初的0.92相比提高了84%,高速增長的原因是什么
陳雨露:人民幣國際化指數(RII)在2012年高增長基礎上進一步提速,2013年底達到1.69。相對而言,同期美元國際地位基本穩定,歐元、英鎊溫和上升,日元國際化程度略有下降。
這是因為,中國是全球貿易第一大國,也是目前全球第二大直接投資流入國和第三大直接投資流出國。跨境貿易中,越來越多的企業使用人民幣結算,其中2013年貨物貿易中使用人民幣結算的比例已超過10%。在投資中,人民幣外商直接投資額4481.3億元,人民幣對外直接投資額856.1億元,合計達到上年同期的1.9倍,這都是RII快速成長的主要原因。
根據最新數據,2014年第一、二季度RII匡算值分別為1.74和1.96,保守估計到今年底RII預測值有望攀升至2.40。隨著制度改革和政策紅利的釋放,國際市場上的人民幣直接投資和人民幣信貸將大幅度增長。如果金磚開發銀行、中拉合作論壇等進展順利,樂觀估計到2014年底RII很有可能會超過3。只要沒有重大不利事件發生,少則3年,多則5年,人民幣國際使用水平就可以超過日元和英鎊,成為排在美元和歐元之后的世界第三大貨幣。
人民幣國際化進程加快似乎引起一種議論,認為這是在挑戰美元、歐元等國際貨幣的地位。您如何看待
陳雨露:人民幣國際化并不是要去挑戰美元或者其他國際貨幣。實際上,人民幣承擔更多的國際貨幣職能,根源于國際市場的內在需求。特別是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發生,證明目前的國際貨幣金融格局存在重大矛盾。比如,美國以20%的全球經濟總量,承擔52%的國際貨幣這種公共產品供給,顯得有心無力。這兩年,歐洲多個國際金融中心都是主動強烈地要求上人民幣交易產品,與我國簽訂人民幣清算協定。這說明,人民幣國際化是隨著國際經濟、貿易格局的調整而發生的現象,其主要動力來自國際市場需要,我國的推動可以看做是對這種需求的呼應。
其次,中國已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有更大的責任和義務提供全球公共產品,包括應對全球流動性不足,成為最后的貸款人;參與全球貨幣市場利率定價,建設匯率穩定的國際貨幣體系等。這是中國隨著自身經濟實力提升,為全球經濟發展創造穩定貨幣金融環境的必然選項。
還要看到,人民幣離成為國際核心貨幣的距離還很遠,對美元、歐元的地位構不成威脅。因此,應從更大的格局,看到人民幣國際化是順應國際經濟金融格局調整的規律性變化,不應賦予過多其他含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