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國防大學教授 公方彬
習近平擔任黨和國家最高領導人一年多來,已經提出包括中國外交與國際準則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要把這些思想和論斷貫穿起來,就需要借助中國夢。必須賦予中國夢活的靈魂,而這個活的靈魂,一定包括大國崛起的路徑和準則,包括價值坐標和評價標準。因此,這不僅是個實踐問題,也是個理論問題。
習近平主席提出“中國夢與美國夢是相通的”,訪法期間又談到“中國夢是法國的機遇,法國夢也是中國的機遇。”這就意味著中國夢與其他國家乃至世界都存在著交集,不是禮節性寒暄。這個交集,是內在規律的作用,還是刻意而為,需要作出具有說服力的深刻闡釋。
進一步講,中國的體量與對世界事務的影響,決定著形成獨立的價值評價體系至關重要,而西方世界對中國的誤讀更決定了對中國夢作出深度闡釋的必要。從目前情況看,中國夢的國內解讀較為充分,且易于把握,但國際化解讀尚存在很大差距,某種意義上中國夢在西方世界還只是一個概念,一個中國人的奮斗目標。這個問題不解決,極易造成西方世界的誤讀。最簡單理解,中國崛起意味著他國隕落或相對落后,如果再把政治制度和冷戰思維結合其中,中國崛起就是西方的衰落,那么“中國威脅”必更有市場。目前就有西方媒體和政客惡意解讀:中國夢的實質是“占領亞洲,踐踏歐洲,拖垮美國”。所以,中國夢帶給世界的利好的根本在哪里?為什么說中國夢與世界是相通的?這不單單是個西方是否聽懂的語言問題,而是重大理論問題、價值坐標和行為方式問題。
大國崛起需要杰出領導人,需要選擇好正確的路徑,同時需要擁有相應人文素養的國民的支撐,如果國民都是“大國小民”,即使物質力量再強大,都無法真正實現崛起或無法維持崛起。尤其人類文明發展到今天,道義力量越來越重要的情況下,國民不能普遍確立起足以占領于人類文明制高點起引領作用的價值觀念,要保證中華民族實現崛起,幾乎是不敢想象的事情。
特別需要我們深思的是,中國物質力量的崛起速度驚人,正是短期內出現崛起之勢決定了缺少塑造大國國民的必要過程,缺少啟蒙教育導致的是價值觀與心理準備不足。再加上中國有長達百年的積貧積弱,歷史上承受了世界列強的侵略,特別是日本軍國主義的蹂躪。又由于中國革命的需要與冷戰環境的促使,我們習慣于通過“仇恨教育”來激發民族精神。所有這些都決定了,沒有正確的大國理念與價值坐標進行矯正,不敢言避免潛藏的和業已表露出來的民粹主義、民族主義的發酵。
所以,我們很需要借助中國夢的解讀,引領民眾的價值觀念,或曰啟蒙教育,避免把中國的崛起片面地奠基于百年屈辱,而不是奠基于對人類文明進步的深刻理解,對大國擔當的理解。這個問題解決得好,中國民眾的精神境界和價值觀念會因此上一個大臺階,真正具備引領世界的能力。搞不好,很有可能因挾帶對侵略者仇恨面向世界,走向世界,復仇心理之下,不可能與世界共享、分享,因而也就不可能為世界所接受。
基于以上思考,中國夢國際化解讀應作為戰略工程盡快展開。如果從重要性及其牽扯范圍之廣、涉及問題之深、之根本角度分析,解讀工作甚至不能視為理論建設工程,而應當屬于國家戰略工程。
中國夢國際化解讀應明確基本理念或思想指導。由于歷史與現實諸方面的原因,當代中國理論界或理論隊伍,更多擅長解讀與詮釋者,較少擁有國際視野與戰略思維、真正把握時代脈動者。所以,要保證解讀好中國夢,需要確立若干基本理念和思想指導。第一,建構的是一個關注當下,指引未來的價值系統,奠基于新觀念和新思維。第二,指導的是對外宣傳,規范的是中國外交與參與國際事務。第三,站到世界的高度,“著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疇新表述”,保證形成別人聽得懂的話語系統喻事明理。
中國夢國際化解讀要把握核心,抓住重點。中國夢的國際化解讀,是一個長期的動態的系統工程。正是緣于此,必須循序漸進,區分緩急。從緊迫性上看,最先解決的應當包括以下四個問題。一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人類文明生生不息的新生動力。人類文明發展到今天,有一個規律存在,每個新時代的來臨往往伴隨著新生力量的產生,中華民族復興是這一規律的反映,因此將為人類文明注入新的元素和力量。二是,建立于農業文明基礎上的中華文化不是攫取文化,而是共享文化。中華民族是在融合中完成,并且這個過程不是以中原文化征服其他文化,而是融合其他文化,是在共榮共享中發展起來。這已經化作價值觀,并且融入血液,無法更易,也不會更易。三是,中國夢與美國夢、歐洲夢、世界夢的相通性與契合點。這個相通與契合深層而非淺層,尤其從核心價值觀層面闡釋制度與文化差異,并不注定導致沖突,而是隨著人類文明的發展獲得越來越多、越來越根本的趨同性。比如中國與西方文化存在著重個體與重集體上的差異,但究其根本仍然殊途同歸,都在于推進國家進步,文化繁榮,乃至人類文明發展。四是,中國夢的價值坐標與評價尺度需要世界的良性互動。中國夢蘊含著自己的成長路徑和價值尺度,同時包含著中國對國際規則和規律的理解與堅守。中國夢強調以自己的勤奮與智慧來創造成果,并且愿意與世界分享成果。這一切都需要與世界實現良性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