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中國智庫國際化的發展與實踐
(一)中國國際化智庫的發展
新中國成立后,中國現代智庫正式誕生,官方主導的智庫首先出現。1949年11月,政務院設立參事室,以民主黨派和無黨派愛國人士為主體,進行政策咨詢活動,成為中國官方部門內部智庫的“模版”。此后的60多年時間里,中國智庫從萌芽時期進入快速發展時期。2013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對“建設中國特色智庫”作出重要批示,提出要建設“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作出了“加強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建立健全決策咨詢制度”的重要決議。全國各地一大批新型智庫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出來,如長策智庫、盤古智庫、中國經濟50人論壇、瞭望智庫等。然而,與發達國家智庫相比,中國智庫目前依然處于初級階段。在目前中國崛起的世界背景下,中國急需一批影響世界話語權、傳播中國思想力量的國際化智庫。然而,研究領域和視角的狹窄,使得國內智庫更談不上人才隊伍的國際化和傳播途徑的國際化。
首先,中國社會的信任危機的大環境導致中國智庫公信力危機。無論是官辦智庫,還是學術型智庫以及民營智庫,其思想觀點和發布的成果引起公眾質疑的示例層出不窮,很多中國民眾不僅不信任官方聲音,對各種研究機構也經常抱著一種狐疑的態度。但不可否認,中國智庫本身的確也缺乏足夠的公信力。一些智庫在發展過程中面臨喪失自己的觀點和獨立性的風險。公司和個人成立智庫也傾向于促進他們的自身利益。這一趨勢造成智庫運作的不透明,也會導致個人利益與公眾利益的混淆。如果不能在國內產生政策影響力,在國際市場上也很難被承認。
第二,研究領域相對狹窄,缺乏國際影響力。中國智庫很少有鮮明的、突出的全球研究視野,很多的全球性戰略議題都是國外智庫研究引起強烈的社會反響后,國內的智庫才開始研究,從而在話語權和影響力上落后于國外,并在政策上受制于人。歐美等發達國家智庫主導著國際社會事務的話語權,而中國智庫僅專注自身發展問題,埋頭做國內公共政策研究,很少參與國際性、全球性事務,更很少有機會在國際組織或會議中表達觀點,缺乏國際影響力,在世界舞臺上處于一種集體“失語”的狀態。
第三,研究方法的落伍導致國際化研究能力的落后。當前中國絕大多數智庫目前基本上是處在忙著“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階段,缺乏全球化的思維、國際化的眼光和前瞻性、系統性的研究能力。很多智庫過去奉行“深入研究,寫出優秀的報告,客戶會自動找上門”的準則。在信息爆炸的當下,每天會有不斷增多的新技術被創造出來,這就要求智庫不斷去尋找更加高效便捷的技術手段用于技術的收集、分類和分析工作,通過多樣化的媒體傳播工具把研究成果推送到各個不同的目標受眾和潛在客戶手中。那些不能將新技術應用到研究工作和項目推廣中的智庫,則可能因為不能與時俱進而被時代淘汰。
第四,國際化人才的缺乏。中國不是移民型國家,一定程度上阻礙了智庫組織吸引國外研究人才的效果。中國目前的人才市場上國際人才嚴重匱乏。盡管中國每年提供大量的大學畢業生,但高級人才的缺乏使跨國公司在華遭遇人才短缺。目前,由于不同領域及行業人才待遇的差異過大,多數畢業生選擇進入體制內工作,愿意選擇民間組織的人才少之又少。民間組織在缺乏資金支持的情況下,又往往無法成功吸引國際領域專業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