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新的市場體系面臨三大障礙
吳敬璉說,根據十八屆三中全會的《決定》,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點是經濟體制改革。經濟體制改革的核心問題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習近平總書記在對《決定》的草案做說明的時候講“進一步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實際上就是要處理好在資源配置中市場起決定性作用還是政府起決定性作用的問題”。所以經濟改革要達到的目標就是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作用。
他認為,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是一種目標。要做到則需要建立一定的體制、制度。三中全會《決定》講“建設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是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的基礎”。就是說,一定要有這樣的制度基礎,它才可能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
一是要建立一個統一的市場體系。因為政府在資源配置中還起著主導作用,而政府它不外是用兩個系統來構建組織框架。一個系統是按條條,也就是按行業的,另外一個系統是按塊塊的,也就是按地區的。存在條條和塊塊,市場的經濟聯系也就被切斷了。到了21世紀初,中國的很多經濟活動都是在市場上運行的,但不是在一個統一的一體化的市場,而是被條條塊塊所切斷的碎片化的市場。所以要建立統一市場,要消除條塊分割。
第二,這個市場要是開放的。現在的市場不是對所有市場主體開放,是分等級的。國企、集體企業、民營經濟被區別對待。所以要建立一個平等對待所有市場主體,讓它們能夠平等地獲取市場要素的市場體系。
第三是競爭性,這是市場的靈魂。但是過去因為行政權力的干預,和各種各樣有行政背景的壟斷企業出現,眾多細分市場缺乏競爭性。而且因為跟權力的關系不同,不同的主體力量也有所差別。
第四是有序。因為中國的市場受到各種權力的干預,所以是無序的。就是缺乏法治,經常是以紅頭文件來治國。有序的市場就是說市場體系要建立在規則的基礎上,建立在法治的基礎上。
第五是市場體系。從上個世紀80年代開始,許多人對市場的理解往往局限在商品市場的范圍內。其實中國的商品市場雖然有問題,最落后的還不是商品市場,而是要素市場。比如說資本市場,就存在各種缺陷、碎片化,不對所有主體開放,不能平等競爭。
吳敬璉表示,《決定》中直接作用在經濟方面的改革大概有100項出頭,另外一些改革雖然超出范圍,但是也跟建立要求的市場有關系。如果這些改革能進行順利,中國在2020年以前就能夠形成三中全會所講的現代市場體系。雖然《決定》是非常好的決議,但是這并不等于說通過以后就會順利實現了。中國現在在新的起點上走上了新的改革征程,這個征程將面臨很多艱難險阻,不是輕而易舉就能實現的。
阻礙主要有三個方面。
第一,意識形態。因為中國從蘇聯學來計劃經濟并長期實行,就形成了一套反映這種經濟社會體制的意識形態。這套意識形態有它的延續性,很容易在新的征程上繼續妨礙進一步的改革。更大的問題是,現在有很多利益上的障礙往往是打著意識形態的旗幟來說話。總而言之,有一些人不管真是因為思想意識的原因,還是因為物質利益上的原因打著這個旗號,還有相當的影響力。
其次,改革30多年來絕大多數中國人都得到了利益,但是其中有一種利益是因為體制上的缺陷帶來尋租導致的,所以有一部分人是靠權力取得的利益,也就是說存在特殊的既得利益。這種靠權力發財致富的特殊既得利益群體,肯定會變成進一步改革的障礙,因為這個權力他們是不愿意放棄的。特別是21世紀以來,尋租活動的制度基礎變得越來越廣大,代表這種利益人們的勢力也變得非常強大。
第三,一些實際的矛盾和困難。因為中國在帶病的體制下運作了很多年,所以在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積累了一系列的矛盾。
總之,吳敬璉說,要在新的征程上實現全面深化改革的任務就需要攻堅克難。解決這些問題,特別是第三個問題,一方面要有很高的專業素養,同時還要有很巧妙的運作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