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發(fā)生危機條件下著力推進改革
隨即,吳敬璉著重講了全面深化改革存在的實際困難。他說,多年的體制缺陷和粗放增長積累了很多實際的矛盾和困難,所以只能在經濟繼續(xù)發(fā)展的條件下推進改革,同時還要善于處理這些實際困難。
第一,因為粗放的增長方式大量耗費資源,所以造成了現在資源的嚴重短缺。中國現在很多重要能源和原材料的對外依存度都非常高。另外這種粗放的增長模式也造成了高污染,使得環(huán)境變得越來越惡化。最突出的表現就是人類生存的基本條件受到了破壞。人類要生存有三個最基本的條件,就是土地、空氣、水。
第二,中國最近幾年一方面貨幣流通總量過大,另一方面需求乏力,經濟增速下降。
第三,產能過剩問題嚴重,企業(yè)經營困難。大量投資造成兩方面問題,一方面產能增加很快,另外一方面因為投資率太高、消費率太低,最終需求不足。那么就出現了現在主要產品幾乎找不到哪一種產能不過剩的現象。此外,在宏觀經濟上最突出的問題是國家資產負債率太高。這主要是國有企業(yè)負債和地方政府負債,去年的統(tǒng)計顯示,國家資產負債表的負債率超過了國內生產總值(GDP)的200%。一般認為200%是警戒線,所以超過200%就存在出現系統(tǒng)性風險的可能性。所謂系統(tǒng)性風險就是因為某些環(huán)節(jié)上的困難造成整個市場的突然崩潰。
應對上述問題,現在有不相同的意見。一種是說應該救市,刺激經濟的增長;另外一種則認為不應該采取類似于2009年那樣強刺激政策,一方面是因為2009年刺激造成的后果到現在還有待消化,另外2009年以后也采取過幾次全面的刺激政策,強度沒有2009年強,但是刺激的效果越來越衰退,因為投資的回報是遞減的。
這個爭論涉及到另一個問題,就是到底為什么要努力保持GDP的增長速度。吳敬璉介紹說,今年兩會前有過一個爭論,到底應該把今年預期的增長速度定在7.5%還是7%?后來政府吸收了兩邊的意見,定在7.5%左右。李克強總理在兩會期間說,穩(wěn)增長的目的是保就業(yè)。因為增長速度高低對于大眾來說并沒有什么直接的影響,有影響的是就業(yè)。那么這里就有一個問題了,就業(yè)跟增長是什么關系?通常認為它們之間是一種固定的比例關系,但是實際情況并不是這樣。因為增長存在結構問題,不同產業(yè)對就業(yè)的貢獻是不一樣的。比如說如果投資在重化工業(yè),就業(yè)彈性就是很低的。就業(yè)彈性高的主要是服務業(yè)。
吳敬璉認為,中國經濟現在雖然增長速度下降了,但是就業(yè)并沒有惡化。只要能保就業(yè),增長速度高一點、低一點關系并不大。采取放松銀根增加投資的刺激政策弊大于利,好處是能夠提高GDP增長,壞處是妨礙經濟發(fā)展模式轉型,并使債務進一步積累。流通中的貨幣量已經是GDP的200%了,債務率不能夠再提高,否則就會對中長期造成更高的危險。現在貨幣政策總量已經過緊的觀點是不對的。當前最正確的方針該是在保持國民經濟不至于發(fā)生系統(tǒng)性危機的條件下著力推進改革。只有改革才能提高效率,才能夠從根本上解決現在碰到的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