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放現存風險防止發生系統性危機
吳敬璉認為,要防止發生系統性危機應該做六件事。
第一,要防止風險積累。盡量釋放現在存在的風險,就要停止沒有回報的無效投資。基礎建設投資也是一樣,因為經濟學的思考方式是以資源是稀缺的作為前提,然后選擇將資源放在哪里。所以應該盡量放在有效的能夠有回報的部分。
第二,對僵尸企業停止輸血。吳敬璉說,現在有一部分企業實際上已經是僵尸企業了,起死回生無望,但政府還是用銀行貸款和政府補貼來維持。
第三,動用國有資本償還政府或有負債。所謂或有負債是說政府是有負債的,但是在資產負債表上看不見。比如說社保基金有缺口,并且這個缺口還不小。像這種現在就要趕快用政府的資本去把它還了,這樣就可以降低國家的杠桿率。前年上海就做了這個事,它對職工社保體系的建立和國有企業的改革都有很大的好處。
第四,對資不抵債的企業實施破產重整,以便釋放風險,化大震為小震。對于負債率太高的企業也要進行資產重整,這樣把小的風險釋放出來,不要讓它積累起來。把大震變成一些小震,不至于引起整個系統的振蕩。
第五,盤活“曬太陽”的開發區等資產存量。征了地但是沒有企業進來的開發區很多,需要盤活這些資產的存量。
第六,輔以靈活的宏觀經濟政策。短期政策也是需要的,但是全面的刺激政策不是好的政策。
這樣的方針是不是會有效,是不是對整個發展和改革更有利,從一季度的情況可以得到一些印證。2013年中國經濟進入增速下降的通道,但是2013年的就業情況相當好。2013年政府新增就業計劃是900萬人,實際完成145%。今年一季度GDP增速繼續下降,就業情況還比去年稍好,新增的勞動力基本上消化了。之所以會發生這種情況,跟增長的結構變化有關系,最顯著的變化就是第三產業起來了。
從2006年開始強調要發展服務業,呼吁了很多年,去年開始有明顯的變化,中國歷史上第一次第三產業的比重超過了第二產業。因為服務業吸納就業的能力比制造業要強得多,所以雖然GDP的增速下降了,但是就業的情況不但沒有惡化還有改善。為什么呼吁了很多年,到這兩年才發生變化?其實在我看來,這就是因為改革。2012年1月,上海開始營業稅改增值稅,別的城市都紛紛響應。到了7月,國務院決定在全國推廣。
另外一個是2012年開始的工商登記簡化便利化。這屆政府將簡政放權看做很重要的一個改革內容,其中一個重點就是降低工商登記的門檻。從去年的統計看,很多地方新登記的工商數目增加了70%以上,盡管有些只是登記了不見得有營業。比如上海增加了70%多,有一部分是為了適應自貿區政策先拿牌照,主要是一些服務業的小企業。
吳敬璉說,上述兩項改革只能算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前奏曲,三中全會以前就開始了。雖然這些只是很小的改革,但是已經起到了很明顯的作用,這有助于增加人們對改革能夠根本解決問題的信心。三中全會到現在已經有一些時間了,各方需要來總結經驗怎么能夠把最重要的建立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相關工作做好,先要有這樣的認定,然后才能由政府和大眾合力推著改革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