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亚洲女优不卡啊啊,国产精品福利网红五月天,无语写真在线

English

城市帶動的農村改革

2014-08-05 08:34 來源:財經  我有話說
2014-08-05 08:34:21來源:財經作者:責任編輯:蔣正翔

  作者:周其仁

  土地流轉是城鄉間的第三道市場之門。比較而言,前兩道門——農副產品與農村勞力市場——都是率先從農村突破,“天下圍城”,然后才由鄉入城,形成城市的農產與外來打工市場。唯土地市場之門,是反向打開的,先出現城市土地交易,再由近而遠向外輻射,慢慢合成一個城鄉相通的土地市場。

  “路線圖”之不同,有什么講究嗎?想來想去,意義重大。原來不知不覺之間,中國從“10億人口、8億農民”轉入了快速工業化,又因為更多發揮市場機制的緣故,開啟了快速城市化。新背景之下,城市土地與空間的相對市值急速上升,引發一連串事件,給經濟發展與制度變遷,雙雙裝上了功力強大的新引擎。

  其實,農副產品非要進城不可,早已顯示出城鎮的主導地位。要不是城鎮在經濟上十分重要,為什么8億農民生產的農副產品,非賣給2億城鎮居民才構成農民致富的第一桶金?

  同樣道理,農民為農民打工,市場太小,收入不高,非千辛萬苦進城打工,才在農戶收入的賬本上,記下一個越來越有意義的數。這是說,農村人口眾多,但從經濟實力著眼,城鎮早早就是經濟發動機了。

  問題是城鄉隔絕體制,壓制城市的引擎功用。過去很多年,不但不能以城帶鄉,反而以城抑鄉,導致農民人口過多、溫飽不足、供給農產的積極性很低、農民自己的收入也增加不了,無從支撐國家工業化的高歌猛進。早期改革,率先農村突圍,沿著釋放農副產品和農村勞力供給潛力的路線展開,放寬管制,打開城門,發展城鄉間市場關系,國民經濟終于活了起來。

  一旦放開要素流動,集聚之勢難以阻擋。這也是本系列開篇后的第一個題目。為什么城市?為什么城市化?蓋因“密度”而起——城市由密度定義,集聚起來的經濟密度刺激人口密度上升,而人口密度又因集合的需求而不斷提升分工、效率與收入,交互作用之下,國民經濟的空間分布呈聚合狀態,多少年似乎不存在的“城市引擎”終于日顯其形。城市不但驅動經濟增長,更是精神、文化、科學、創新與時尚的發源地。

  經濟上最重要的變化,是城市土地——其實是空間位置——相對價格的急速上漲。這些年房價成為社會第一關注議題,很多人驚呼看不懂。其實磚瓦加安裝建筑,沒有什么看不懂的,真正難懂的是地價。

  說貨幣、說炒作、說泡沫,或各有其理,但個人之見,決定性的因素還是既聚人氣、又聚財氣的空間位置嚴重供不應求。諾大一個中國,東南西北到處看,“招人”又“招事”、招了事更招人的“地方”,還真就沒有那么多。物以稀為貴,這些地方——無一例外是城市特別是大都市——的土地之價,擋也擋不住地上漲。

  1988年的憲法修正案,開啟城市土地市場化的合法通道。交代過了的,當時并沒有誰刻意只許城市土地市場化,因為憲法文本的表述是“土地的使用權可以依法流轉”,并沒有限定唯城市土地才可流轉。只不過憲法講了要依法流轉,而1990年頒布的是“城鎮國有土地使用權流轉”的規定,農村集體土地可不可以流轉被束之高閣(再過10年入了“負面清單”),才形成城市土地率先合法進入市場的格局。

[責任編輯:蔣正翔]

[值班總編推薦] 高溫津貼關乎底層權利伸張

[值班總編推薦] 還會有多少古城繼續被淹?

[值班總編推薦] 冤冤相報何時了

?

手機光明網

光明網版權所有

光明日報社概況 | 關于光明網 | 報網動態 | 聯系我們 | 法律聲明 | 光明網郵箱 | 網站地圖

光明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