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亚洲女优不卡啊啊,国产精品福利网红五月天,无语写真在线

English

城市帶動的農村改革

2014-08-05 08:34 來源:財經  我有話說
2014-08-05 08:34:21來源:財經作者:責任編輯:蔣正翔

  平心而論,真正賣得起價錢的,還就是城市土地。弄懂這一點,對理解城鄉之間大開土地市場之門的實踐,極為重要。道理也不深奧,我們不妨從“資產”概念開始——凡可以源源不斷帶來未來收入之資源,皆為資產。土地可不斷產出農副產品,也可“種樓”源源不斷讓人使用,當然也是資產。

  資產如何定價呢?費雪定下的準則是“未來收入的貼現”。如果一幅土地未來每年可收入100元,假定利率為10%,那我們說這幅土地值1000元——含義是這幅土地好比一筆存入銀行的現金資產,既然每年可得百元利息,那它的資產價值就是千元。

  當然,資產收入是未來時,靠預期決定,而人的預期又總會出點偏差。這也是資產定價麻煩的地方。不過經驗又說,再麻煩——嚴重的就是金融危機——也遠勝不讓資產價格發揮資源配置功能的體制。今天講“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讓資產定價機制發揮作用。

  土地可種植農產品,也可承載建筑,都為人類改善生活所不可或缺。問題是資源配置——留多少土地種農產,又用多少土地“種樓”?計劃主義者——今天戴上了比較時髦的面具——聲稱他們真懂得最優配置,但經驗證明,其實人們對此所知甚少。講市場配置要靠價格機制,講到底就是靠相對價格的變動來提醒、誘導行為主體“配置”資源。

  簡略劃分,有種植農產的土地,在農村蓋房的土地,以及在城市“種樓”的土地。問哪一類土地的市價升得更快?答案是城市承載建筑之土地。為什么呢?農產需求受恩格爾定律的影響,增加有限。同時,技術進步和進口又容易提供替代。

  農村蓋房的需求,早期非常旺,但農民可以外出打工之后,此種需求就平穩下降了。但城市——特別是非常吸引人去的好城市——的“種樓”需求長興不衰,又面臨供給約束。加到一起,說城市土地比農地和農村土地的相對價格漲得更快,應該是靠譜的。背后的秘密,還是“集聚”與“密度”,講到底還是客觀變化見之于主觀預期。

  預期也離不開經驗的支持。自己的經驗無可替代,別人的經驗也幫得上忙。這方面,開放功不可沒。如大陸城市土地使用權可轉讓的制度——俗稱“土地批租”——基本上就學自香港。為什么學香港?靠得近有地利之便,參觀考察成本低廉。最重要的是可以“看到”效果,人家實施土地批租,開出一條為城市基礎設施籌資之路,大陸為什么不可以也走一走?

  港人見識過城市地價隨經濟起飛而“起飛”,預期自然不同凡響。數年前我在成都看拍賣土地,遇到一個“地王”的案例。但見內地房企代表舉牌舉到胳膊發抖,要同事幫忙摁住胳膊才能出價!可九龍倉的代表臉不變色、手不抖,你舉他就舉,真到勝出為止。那場競拍的地價,記得是每畝8800萬元人民幣。為什么香港來者有大將之風?資本雄厚是一面,更重要是人家在香港歷練過,大巫見小巫而已。

  別家經驗加上自己的,一起支持預期,算到今天,就是城市土地的現價。因為相信未來收益將會大升,所以愿意出現金向土地出讓方購買未來收益機會。這筆投資拿過來,修街道、建設施、挖地鐵,就有錢了。

  把資本砸到城市的土地里,承載經濟集聚于人口集聚的能力大增,“密度”產生更高收入的預想成真,城市發動機轟隆作響,“城市化驅動的經濟增長”隆重登場。

  原來,城市地價與土壤肥力無涉,僅與位置相關。簡單而靜態地看,城市密度的最高處,未來收益的預期最高,大家搶著要來,競爭也會把地價推到最高。隨密度降低,地價也降低。如此城市地價的分布,決定了土地的市場化之路,不是“農村包圍城市”,而是從城市中心向外輻射、向外擴散。

  如果說農副產品和農村勞力,都是先在農村自由踏入市場,然后拱開城門,直到出現一個城市市場,那么土地的市場化,卻一般從大都市開始,由里向外擴展。

  由此,我們也看到改革推進動力的變化。始于上世紀80年代的農村改革,得風氣之先,一時竟有帶城市改一把的豪情。但到了大批農民工進城,農改就沒什么大戲,實際上久無進展。非到城市重新崛起,由大都會、中心城市以及一切相對地價較高的地方,從里向外,一點點開啟土地市場之門。此中隱含的道理,值得我等細細領會。

[責任編輯:蔣正翔]

[值班總編推薦] 高溫津貼關乎底層權利伸張

[值班總編推薦] 還會有多少古城繼續被淹?

[值班總編推薦] 冤冤相報何時了

?

手機光明網

光明網版權所有

光明日報社概況 | 關于光明網 | 報網動態 | 聯系我們 | 法律聲明 | 光明網郵箱 | 網站地圖

光明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