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中國人民大學社會與人口學院 周孟珂
在各地如火如荼地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之際,一股疑似“逆城市化”的暗潮悄然出現:隨著大學畢業生近年來面臨著日益嚴峻的就業形勢,越來越多的農村籍畢業生將戶口遷回農村,即實現“非轉農”。
中國城市化進程中的特殊現象
對于中國人而言,戶口、戶籍或許是烙在每個人社會身份上的最深印痕。在城鄉二元結構下,社會資源不是由市場來決定,而是由政府根據城鄉分割管理的原則進行配置。由于城鄉戶籍制度的明確規定,城鄉兩部分居民客觀上存在不同的社會身份。擁有城鎮戶籍的居民獲得較好的資源,享有教育、補貼、勞保福利、社會保障,以及醫療、教育和失業保障等各方面的優厚權利和待遇,農村戶籍的農民則較難均等化獲得這些資源。半個多世紀以來,依附在戶籍政策上的資源配置和利益分配的制度差別,可以說是引起社會不公平的一個重要方面。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中國人的社會生活在現代化過程中被重構,物質利益、生活方式、思想觀念呈現多元化格局。社會生活的深刻變化,對我國二元戶籍管理制度造成了強烈沖擊。其中,大學畢業生戶籍問題就是一個民眾反映強烈的“民生”問題。近年來,浙江省部分地區頻發農村籍大學畢業生“非轉農”現象,越來越多的農村籍畢業生將戶口遷回農村,實現“非轉農”。曾經羞于啟齒的農業戶口,如今卻成了“香餑餑”。
利益權衡:“非轉農”的根本原因
事實上,當前我國部分地區出現的“非轉農”現象,并非真的“逆城市化”,而是一種背后隱藏著戶籍制度以及土地制度相關利益的現象。其背后的驅動力不是城市功能自我優化的必然沖動,而是一種基于現實利益考量的選擇。根據古典經濟學的觀點,人都是“經濟人”,具有天然的逐利本性。“趨利”與“避害”的雙重心理,支配著人們的行為選擇和價值偏好,也是大學生選擇“非轉農”的根本原因。
相對于城市,我國農村原本在經濟、政治、文化等方面都較為弱勢,政府因此出臺了許多照顧農村各方面利益的政策。主要包括:(1)農村籍村民可以申請口糧田;(2)農民可以申請宅基地用于建房,且建房支出也比城市節省得多;(3)有些農村屬于集體經濟,每個村民每年均可以拿到分紅;(4)農村可以享受與城市不同的較為寬松的計劃生育政策。這一系列政策,都對農村籍大學畢業生選擇“非轉農”產生了吸引力。
與此相對,30多年來,由于我國城市化發展速度過快,造成城市資源供應緊張,物價上漲迅速,城市居民生活成本隨之增加,生存壓力增大。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國家包分配就業制度的取消和大學擴招,大學畢業生的就業壓力與日俱增。雖然城鄉二元戶籍制度沒有發生根本性的變革,但附著在城鄉戶籍上的相對經濟價值卻發生了某種逆轉:原來城市戶籍居民的利益優勢逐漸喪失,城市戶籍的含金量在下降,而現今農村戶籍居民的相對利益優勢逐漸顯現。因此,只要上述格局繼續持續下去,部分農村籍畢業生回農村創業和就業就有可能成為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