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外援助是否是一種單方面的恩賜
有些人認為,對外援助是一種單方面的贈與甚至是恩賜,這其實是一種誤解。
首先,對外援助有助于贏得發展中國家的政治支持。作為對外關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外援助不僅只是幫助受援國,同時也服務于我國國家利益及外交大局。在20世紀六七十年代,我國對亞非國家的民族解放運動及正義斗爭給予了巨大幫助,也因此得到了這些國家的信任與支持,這是我們能夠在自身實力不濟的情況下同美蘇兩個超級大國進行斗爭并恢復在聯合國合法席位的重要因素。事實上在一些重大問題上,很多發展中國家都是我們的堅定支持者。在當前中國實現和平發展的進程中,某些西方大國出于對大國權力轉移的擔憂及對我發展模式的不信任,在歡迎中國實現穩定、發展和繁榮的同時,又在戰略和安全層面對我進行防范與遏制,因此,我們在妥善經營大國關系及周邊外交的同時,也要積極利用發展中國家特別是非洲國家的整體力量來改善和優化我在國際社會的處境。在中國外交戰略棋盤中,發展中國家是我國撬動與外部世界特別是與西方大國關系的重要“支點”,這一價值今后仍不會改變。
其次,對外援助有助于我國商品和企業走出去,因而是實現與發展中國家互利共贏的一種重要形式。20世紀90年代初期以來,我國曾推動實施了“大經貿”戰略,把對外援助看作是推動我國對外貿易、投資和工程承包的重要手段。特別是我國在1995年開始引入政府貼息優惠貸款并在此后不斷擴大其規模,主要用于幫助受援國建設有經濟社會效益的生產型項目、大中型基礎設施項目。目前,我國提供的優惠貸款年利率一般為2%~3%,期限一般為15~20年。2010—2012年,我國對外提供優惠貸款497.6億元人民幣,占援助總額的55.7%。此種方式既彌補了發展中國家資金短缺的困難,又有助于我國回收本金并獲得部分利息,還可以通過對外援助項目推動雙方企業在投資、貿易和技術方面的合作,帶動我國設備、材料和技術的出口。至少到目前階段,我國對外援助大多使用的是中國自己的設備、技術和人才,且幾乎都由我國企業或相關機構予以實施。事實上,我國在非洲、拉美及部分亞洲地區的投資企業或工程承包企業,很多最初都是通過承擔援外項目而走出去的。
不過,從長遠看,在中國商品和投資已大規模走出去的今天,我們也應逐步開放對外援助市場,把對外援助的部分商品和服務讓給國際社會特別是受援國,此舉不僅不會影響我國的對外經貿大局,還會因為順應了受援國希望參與援助項目的建設、解決本國就業問題的需要,而能更好地贏得受援國政府和民眾的好感與認同。而且,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我國應逐步降低優惠貸款的年利率水平,逐步提高向最不發達國家提供無償援助的比重,以體現我國推動發展中國家減貧與發展的善意及人道主義精神。
最后,對外援助還有助于彰顯我國的大國責任并提升我國的道義形象。我國歷來有“義利并舉”“先義后利”的傳統。當前我國致力于走和平發展道路并推動與其他國家的互利共贏,正是意在說明,我國要以和平的方式實現發展,在實現自身發展的同時又積極致力于實現世界的發展與繁榮。由于當前世界的和平與發展問題主要集中在發展中國家和地區,因此,通過對外援助幫助發展中國家特別是眾多最不發達國家實現減貧與發展,就是我國不斷提升大國責任的重要方面。正如《中國的對外援助(2014)》白皮書所言,中國堅持把中國人民的利益同各國人民的共同利益結合起來,在南南合作框架下向其他發展中國家提供力所能及的援助,支持和幫助發展中國家特別是最不發達國家減少貧困、改善民生。2010—2012年間,中國共計在80個國家建設成套項目580個,以幫助它們建設基礎設施并發展農業生產;共在61個國家和地區完成技術合作項目170個,涉及工業生產和社會管理等多個領域;向54個國家派遣55支援外醫療隊,共計3600名醫護人員,診治患者近700萬人次;向30余個國家提供價值約15億元人民幣的緊急人道主義援助。中國正在以自己的行動向世界證明,中國發展不僅造福自身,也必將惠及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