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東北農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吳玲;經濟管理學院 郭翔宇
布朗的中國“搶糧論”,再一次警醒我們,中國作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世界養活不了中國,糧食安全的弦要始終堅決繃緊。要從提高國內糧食生產能力和保證國際市場糧食進口能力這兩方面入手,堅決守住糧食安全底線,把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任何時候都不能掉以輕心。
“養活自己”始終是中國經濟發展、社會穩定和國家自立的全局性重大戰略問題。20世紀90年代,布朗發出“誰來養活中國”的疑問,質疑中國的糧食安全。中外學者的科學論證與中國糧食發展的事實證明,中國不僅完全有能力“養活自己”,而且還能對世界糧食安全作出巨大貢獻。中國人的飯碗必須牢牢地端在自己手里,中國也有能力端牢自己的飯碗,沒有必要在國際上“搶糧”,更不會對世界糧食安全造成威脅,而且還能幫助世界人民解決吃飯問題。
中外學者研討“誰來養活中國”
1994年,美國世界觀察所所長萊斯特·布朗《誰來養活中國》一文認為,中國在工業化進程中,伴隨著人口增加和消費結構的改變,未來的糧食需求將大幅度增加,由于“耕地減少”、“水資源匱乏”和“環境的破壞”等問題,未來中國的糧食產量將會下降,中國將面臨巨大的糧食缺口,為此中國將越來越依賴糧食進口,并沖擊世界糧食供應和價格,即使中國有足夠的外匯儲備,國際市場也不可能向13億中國人提供如此巨量的糧食供應。布朗的結論是:中國不僅自己養活不了自己,而且世界也不能養活中國,中國的糧荒將把世界糧食市場“買空”,造成世界范圍內的糧食短缺和價格上漲,引發全球政治和生態危機。他警告世界:“食品的短缺伴隨著經濟的不穩定,其對安全的威脅遠比軍事入侵大得多。”布朗的觀點成了“中國威脅論”的一部分。2008年,布朗在北京接受采訪時強調,“誰來養活中國”仍是問題,其觀點沒有改變。他進一步提出,21世紀30年代中國人口將達到16億,到時誰來養活中國,誰來拯救由此引發的全球性糧食短缺和動蕩危機?隨后,《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洛杉磯時報》、《華爾街日報》等紛紛發表評論,認為“中國的糧食問題將危及世界人民的糧食安全”,“中國的糧食短缺將比軍事入侵更可怕”,“中國是世界的最大威脅”等。
布朗們的疑慮引發了中外學者的質疑。林毅夫在《中國人有能力養活自己》一文提出,中國政府一向注重糧食問題,“無糧不穩”是中國政治智慧的基礎,隨著經濟、社會發展狀況的改善,以及糧食政策的相機調整,中國過去、現在及將來有能力生產足夠多的糧食來養活自己。1996年,中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表《中國的糧食問題》指出,新中國解決了人民的吃飯問題,中國能夠依靠自己的力量實現糧食基本自給,通過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推進科教興農,轉變糧食增長方式、深化體制改革、完善流通政策環境等,中國能夠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中國人完全有能力養活自己。美國農業部經濟研究局弗里德里克·科魯克的《中國真能使世界挨餓嗎?》一文認為,布朗的預測忽視了市場經濟中自我校正機制的作用,中國的生產者和消費者能夠對糧食價格變化做出明確反應,決策者也能有效應對變化的國內外經濟環境,中國的糧食產量不僅不會下降,而且在未來還有可觀的增長空間,21世紀的中國農民能夠養活中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