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養活中國”的現實回應
事實勝于雄辯,布朗們的預言正確與否,需要靠中國糧食發展的事實來檢驗,駁斥布朗們觀點的最好方式是用事實說話。20世紀90年代中期,日本學者長白石和良《中國養活中國》一文的認知已成為客觀現實。20年過去了,中國人不但沒有憑借強大的購買力卷走世界糧食市場的供給,而且中國的糧食總產量和人均糧食產量都有大幅提高,中國人在養活自己的同時,也在養活世界。這主要表現在:一是實現了中國糧食供需基本平衡,主要糧食自給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二是中國成為國際社會的糧食援助國。從2006年起中國不再接受世界糧食計劃署提供的無償糧食援助,中國已經從糧食受援國成為一個重要的糧食援助國。三是中國的糧食安全指數處于“良好表現”狀態。改革開放30多年間,在很少依賴進口的情況下,國內糧食生產滿足了國人的糧食需求和多元的飲食結構。
近期,布朗再度挑起“世界能否養活中國”話題,聲稱中國糧食進口急劇增加、結構性糧食缺口繼續拉大、中國加快在國際上“搶糧”等,炒作“中國糧食威脅論”,中國能否養活自己的質疑再次喧囂于世。針對這一炒作,需要實事求是的理性分析。近年來我國農產品進口量有所增加,主要基于以下情況。一是國際糧價低于國內糧價,經濟規律作用,引發進口沖動,絕非國內糧食短缺的結果。二是適量進口高端優質品種,滿足國內多樣化消費需求,調劑國內余缺,這是農產品貿易國際化趨勢的現實選擇。三是進口數量相對較多的主要是大豆,在國際統計中不算糧食。如果單算谷物進口,2013年是1400多萬噸,占國內谷物產量的比重不足2.6%,是國際市場份額的4%左右。可見,并不存在中國在國際上“搶糧”的情況,也無從談起“中國糧食威脅論”。
糧食安全新戰略——打造“中國養活中國”新策略
布朗的中國“搶糧論”,再一次警醒我們,中國作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世界養活不了中國,糧食安全的弦要始終堅決繃緊。要從提高國內糧食生產能力和保證國際市場糧食進口能力這兩方面入手,堅決守住糧食安全底線,把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任何時候都不能掉以輕心。一方面,必須不斷增強國內糧食綜合生產能力。一是“保地”,耕地保有量是實現糧食安全的前提條件,堅守18億畝耕地紅線不動搖,守住16億畝糧食播種面積和14億畝谷物播種面積的底線,既保耕地數量又保耕地質量。二是堅持“富”農方針,沒有糧農的利益,就沒有糧食的安全,通過完善強農惠農富農政策,落實好“四補貼”政策,新增農業補貼重點向種糧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傾斜,讓多生產糧食者多得補貼;完善糧食主產區利益補償機制,有力保護和調動地方政府抓糧和農民種糧的積極性,培育農業新型經營主體,發展適度規模經營,提高種糧水平和效益。三是增加“投基”,加大農業基礎設施投入力度,加快實施《全國高標準農田建設總體規劃》,通過實施沃土工程、有機質提升項目、農業環境治理工程等,提高糧食生產可持續發展能力。四是大興農業科技,促進農業科技進步,發揮科技支撐作用。2013年,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55.2%,今后還會進一步提高。要深化種業體制改革,加快培育一批具有重大應用前景和自主知識產權的突破性優良品種;通過推進農機農藝結合,加快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進程;通過推進技術集成創新,大規模開展高產創建和糧食增產模式攻關,推進關鍵技術入戶到位。
另一方面,要拓展視野,立足全球資源稟賦,發揮比較優勢,適度進口糧食,提高對國際市場糧源的掌控能力,確保我國糧食安全。一是“慎進”,必須審慎把握好糧食進口規模和節奏、方式和布局,給予國際市場穩定的預期,緩慢而均衡地釋放進口需求,讓國際市場有一個反應的過程和增加產能的時間。二是“多元”,注重進口品種、市場、區域、國別來源的多元化,進口方式多樣化,降低國際糧食市場波動帶來的負面影響。
作為一個負責任的大國,立足國內,面向世界,中國人的飯碗必須牢牢端在自己手里的理念恒守未變,中國也有能力端牢自己的飯碗。中國不僅能夠養活中國,沒有必要在國際上“搶糧”,更不會對世界糧食安全造成威脅,而且還能幫助解決世界人民的吃飯問題。
?。ū疚南到逃恳巹澔痦椖浚?2YJAZH157)、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管理科學部主任基金項目(71341049)、黑龍江省軟科學計劃重點項目(GB14D402)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