傾聽農民成長的呼聲
農民轉型需要在現代農業的實踐中、在市場經濟的浪潮中逐步完成,而如果有相關的培訓和引導,這一過程無疑會更加順暢。當下,我國在培訓新型職業農民上已有不少探索,取得成績的同時也面臨很多不足。就此,本刊記者采訪了多地農民,傾聽他們的看法和呼聲。
培訓需求“冰火兩重天”
采訪中記者發現,普通農戶和職業農民對培訓的需求和心態存在明顯不同:普通農戶對參與農業技術、技能培訓興趣不大,積極性不高,培訓組織難度較大,效果也不明顯。而農民專業合作社負責人、種地大戶、家庭農場主等新型經營主體則積極希望參與各類培訓。
山東省濱州市濱城區三河湖鎮胡家村胡福華表示:“老百姓種地,不需要啥技巧。比如打藥,一般就是蚜蟲,都能看出來,其他沒啥。該澆地就澆地,該打藥就打藥,靠經驗。”
山東莘縣農民劉光為說,自己家種了3畝韭菜,憑經驗就能種得不錯,不需要什么技術培訓。
因為如此,一些地方為了完成上級培訓考核目標,不得不用發毛巾、臉盆、洗衣粉等“獎品”,來吸引農民上課,甚至靠村干部“拉壯丁”;有的地方還搞虛假培訓,弄來農民身份證登記簽名,隨便找人糊弄幾堂課,憑所謂的“培訓登記表”,就算完成了培訓任務。
浙江省嘉興市華中糧油專業合作社理事長沈華中告訴記者,農村散戶主要是生產自己的口糧,家庭收入主要來自企業打工,讓他們不打工去聽課培訓當然不愿意。有些地方農民培訓僅僅是為了車馬費和午餐費才來的。來了也不聽課,就在教室里聊天帶小孩。
相對于普通農戶對培訓的冷淡,近年來大量涌現的新型經營主體則對農民培訓表現出強烈需求。
山東高密種糧大戶王翠芬表示,以往種地面積小,生產環節忽視一點,損失相對較小,現在種2000多畝地,稍有閃失,損失會相當嚴重。所以自己非常需要相關生產管理、技術等方面的培訓,自己也經常去各地參加滴灌、植保、新品種等方面的培訓。
重慶市農委對當地10個區縣1200多戶職業農民問卷調查顯示,85%以上的職業農民希望能獲得系統培訓,其培訓需求主要集中在農業職業技能、生產管理能力、市場開拓知識等三個方面。
記者采訪發現,有的職業農民對培訓甚至可以用“如饑似渴”來形容,除了參加政府部門組織的免費培訓之外,有的人甚至自掏腰包,到農業院校、科研機構進修,就是想多獲得一些技術,多懂得一些經營管理經驗和把握市場的能力。
不要“大路貨”,不要“炒冷飯”
許多農民對培訓沒有興趣,與培訓內容單一、缺乏實用性也不無關系。浙江嘉興市華中糧油專業合作社理事長沈華中說,他參加過很多技能培訓,形式主義大于實際學到的內容,往往都是考試抄書,學不到實在的東西。
采訪中記者了解到,目前農村培訓普遍存在重復培訓、低水平培訓、專業設置面較窄等問題,造成培訓與需求脫節,培訓內容多是“大路貨”,沒法滿足職業農民個性化需求。
“老師基本不變,上課內容都一樣,每次‘炒冷飯’。”浙江省食用菌協會理事毛榮良說,農民培訓需求不斷變化,培訓專家不變化、培訓內容不夠廣泛肯定不行,生產需求和培訓機構的專業設置、師資條件不相吻合,農民參加培訓的積極性肯定不高。
湖北隨縣寶興家庭農場主肖保新說,農業、農機、勞動就業等很多部門都在搞培訓,有的時候本來是水稻病蟲害防治的關鍵時期,可培訓卻在講小麥種植技術。
“現在的培訓,就是把一些農民組織到一起,發兩本書,照著書本把安排的內容講完,什么都涉及一點,有點撒胡椒面的意思。三兩個小時就講完一個品種整個的生產過程。農民本來接受能力就弱,很多人聽不懂,來了也學不到什么東西。”肖保新說。
據了解,在政府內部,農業、扶貧、勞動、科技、教育等10多個部門都在搞農民培訓工作,培訓項目包括陽光工程、綠色證書培訓、雨露計劃、新型農民科技培訓等不下20種,資源分散,單一培訓項目規模偏小,使培訓效果打了折扣。
例如,重慶農業部門實施的“陽光工程”,由于資金投入有限而且分散,實用技術培訓一年僅有兩次,一次一天。當地參加過培訓的農民說,培訓時間太短,知識還沒來得及消化,培訓就結束了。
不少農民還反映,他們更愿意參觀學習外地大戶經驗,大面積種植怎么操作,新型農機怎么維修,倉儲怎么解決,怎樣和市場對接,農場、合作社怎樣管理等等。“書本上的知識可以不用花那么多時間,我們更愿意接觸些實際的東西。”一位農民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