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技術培訓,滿足多樣需求
以往培訓主要集中在生產環節,以提高種植、養殖技術為主。這當然仍是農民培訓的主要內容,但不少新型農民已不滿足于此了。
重慶涪陵區石沱鎮光明村種糧大戶劉忠志說,培訓課上,老師講的都是常規技術,對于我們這些種糧已超過30年的“老把式”來說,根本不是問題。“我們村農田是酸性土壤,而培訓老師總按書本上堿性土壤的標準教農民如何施肥,種出來的糧食能高產嗎?”
“我現在種糧已經開始使用激光平地儀、氣象測普儀、農藥殘留速測儀等高技術設備。種地新技術了解得比農技員還多,他們怎么給我當老師?”河南省武陟縣種糧大戶王福軍說。
實際上,這些新型經營主體不是不需要培訓,而是需要更高層次、更多樣化的培訓。壽光市農村科技教育培訓中心主任胡云生說,隨著新型農民的增多,應該加強農業生產產前和產后的培訓,特別是涉及農產品銷售、管理、品牌化等的培訓,農民需求比較迫切。
壽光邦都果蔬專業合作社理事長楊金城表示,自己經營的土地有近500畝,從2011年開始經營,主要涉及精品果蔬種植銷售。“技術方面的問題雇了技術員負責,我主要需求的是經營管理層面的培訓。”
“2012年山東畜牧獸醫職業學院組織的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對我幫助最大。”楊金城說,那次培訓老師講的是國家對農業發展政策層面的鼓勵和支持,現代農業的未來和走向,這些都是他比較感興趣的問題。
湖北隨縣寶興家庭農場主肖保新說,單純技術培訓已遠遠不能滿足現在的需要。“對新型農民應該是全方位培訓,如管理能力、經濟學知識、市場營銷等,因為我們不僅僅是盯著怎么種好這些土地,有個好收成,更重要的是怎么闖市場,怎么管理團隊!”
既然是培育新型農民,就必須尊重農民,讓農民了解自己的權利和義務。國家的涉農補貼、惠農政策等,也應該是培訓的內容之一。肖保新稱,惠農政策要加強宣傳,要公開透明,要有標準。現在好多政策我們根本不知道,以致很多環節都存在尋租的空間。(記者王賢 張志龍 李松 魏董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