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用先進技術 拓展培訓渠道
湖北隨州有一個“幸福新農村”便民服務信息系統,其中一個很重要的板塊是智慧農村平臺,它可與物聯網技術結合,面向智能大棚、智能倉儲、智能灌溉、農產品溯源等領域,提供視頻監控、設備管理、智能控制、信息服務等多項應用。
隨州市委組織部遠程辦主任彭公敬介紹,市委組織部已同市農業局、勞動就業局、民政局、隨州電視臺、隨州日報社等單位簽約,將他們的涉農信息整合發布?!爸灰寝r民想知道、應該知道的信息,我們都要想辦法整合,讓他們能方便地獲取?!?/p>
在傳播渠道上,考慮到農村留守老人、婦女較多,年輕人多外出打工的實際,“幸福新農村”以電視、電腦、手機“三屏互動”實現全覆蓋。不會用智能手機和電腦的老人可通過電視了解自己所需要的信息。
隨州市安居鎮張畈村村民劉緒新說,這個系統里有很多專家講農業種植養殖技術的內容,都是隨州當地的專家,講的是隨州話,聽起來很親切。以前鎮上的農技培訓,專家課講完了就忘了,現在可以在自己家的電視上看,邊看邊琢磨。有不明白的,還可以打電話直接問。
“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完全可以實現遠程一對一輔導、點對點服務,這個要是能推廣開來,對培育新型農民意義重大。”隨縣縣委農辦副主任熊保軍說。
實際上,已經有一些條件好的地方在這方面進行了積極的探索,如浙江廣播電視大學,構建起了連接省、市、縣,逐步延伸到鄉鎮的網上在線學習平臺,農民學員可通過“在線平臺”“網上學園”和“數字圖書館”等獲得豐富的學習資源。
此外,農民學員還可以在電大的“互動天地”“班級論壇”上交流學習心得、創業經驗,也可以通過網絡平臺自主安排學習時間、內容和進度,利用晚上、雙休日、農閑等時間接受面授輔導,按就近自愿的原則組建學習小組進行協作式學習。
浙江省農業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副所長朱奇彪認為,通過對農民培訓的信息化管理,還可以了解哪個人在什么時候參加過怎樣的培訓,既可以加強對培訓資金使用的監管,又可以避免重復培訓、資源浪費,對每年培訓計劃的制定也能起到參考作用。
拓展農民的成長空間
新型農民的成長,最終還是要靠他們自己,而政府則應該為其提供有利的環境和足夠的空間。具體而言,就是要確保種養大戶、家庭農場、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享有在生產領域的主導權,鼓勵其優先參與加工、流通等高利潤環節,以實現其自我成長。
至關重要的一點就是,應堅決維護農民在生產領域的主導地位,為資本直接經營農地“立規設檻”。盡管高層一直不提倡工商企業長時間、大面積直接經營農戶承包地,但由于對“長時間、大面積”等概念界定模糊,一些地方資本下鄉圈地現象嚴重。
從世界各國農業發展經驗看,工商資本下鄉租賃土地后,不可能把原來土地上工作的所有農民都雇用下來,會對農民形成“擠出”效應,大部分農民都要離開土地到城市中去,到流動中去,可能會出現各種經濟社會問題。
重慶市農委主任夏祖相認為,應盡快從法律層面因地制宜地對工商資本下鄉的期限、規模、涉足領域等設定明確的判定標準,并明確規定社會資本參與土地流轉需交納“風險保證金”,防止企業中途退出、擅自改變土地用途以及對土地從事掠奪性經營。
農民方面,政府則應該鼓勵其通過合作社等方式,參與到農業加工、流通、農村金融等領域,以分享農業發展的增值收益。許多農業發展生機勃勃的國家和地區,莫不如此。
瑞典農民合作社包攬了全國所有的奶制品經銷,我國臺灣地區農民合作社經營的稻米和化肥超過當地總量30%,美國、澳大利亞、新西蘭等國的奶制品加工企業大多是由奶農組建的合作社投資興辦,形成了生產、加工、營銷的全產業鏈。我國農民更多、收入偏低,如果不鼓勵他們參與到這些與農業相關的高利潤領域,農民轉型終將是無源之水。
專家建議,應通過法律保護、政策傾斜、稅費優惠、貸款扶持等措施,保障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優先從事農產品加工和流通的權利,鼓勵其興辦農產品加工企業、農產品連鎖經營和資金互助社等,使其在更廣闊的領域成長。唯有如此,新型職業農民群體才能夠不斷壯大。(記者李松 魏董華 張志龍 王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