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多種付費方式組合。
2011年下半年,在友誼醫院、朝陽醫院、同仁醫院、積水潭醫院等醫院實施總額預付試點。按照“總額預算、定額管理、基金預付、超額分擔”的總額預付原則確定醫保基金預算管理指標。該指標是在醫保基金收支情況的基礎上,給予適當增量確定的。醫保基金依據上述指標向醫院按月預付,指標內節約全額歸醫院,超額部分由醫保基金和醫院共同分擔。2013年已在北京市二級以上醫院全部實行。總額預付制,調動了醫院控制醫藥費用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醫院成為過度醫療的制衡力量,醫保調節機制初步建立。同時,率先實行按疾病分組付費(簡稱DRGs)。DRGs是目前國際公認的集質量管理、付費方式和績效考核于一體的特殊手段。北京市建立了全國唯一可實施的診斷分組標準和付費方法,在規范臨床路徑、降低住院天數等方面產生了較好的效果。
(五)深化醫療服務模式創新。
深化醫療服務模式創新實現了“四個促進”。一是改善就醫環境和流程,促進醫療服務效率提高。醫療服務信息化建設不斷完善,利用醫療信息網絡開展預約掛號、醫保即時報銷、“通柜”服務、“京醫通”等創新服務,優化就醫流程,患者滿意度明顯提高。二是以人為本的服務模式逐步建立,促進醫療服務理念轉變。設立服務規范三統一的“門診服務中心”,實行門診“大堂經理”負責制;客服、財務、醫保、信息等多部門聯署辦公,提供一站式服務;在患者較多的樓層與科室增設“門診服務站。三是改革管理服務模式,促進醫療質量持續改進。各試點醫院積極開展主診醫師負責制、優質護理及崗位管理、績效管理、醫院評審等工作,對加強醫療質量、規范醫療行為、降低醫療風險發揮良好作用,醫療質量管理更加規范化、精細化。四是探索建立區域醫療共同體,促進就醫秩序重構。分別在朝陽醫院、友誼醫院、世紀壇醫院成立了醫療聯盟,建立大型醫療機構與基層醫療機構上下聯動機制,形成“以三級醫院為核心、聯合區域內三級醫院、二級醫院和社區衛生中心”的區域服務模式,發揮不同層級醫院的功能特色,建立醫療、康復、護理有序銜接、相互補充的一體化醫療服務體系,就醫秩序得到改善。
二、北京市公立醫院改革存在的問題
(一)醫藥分開試點醫院形成“改革孤島”。
醫藥分開改革試點醫院取消15%價格加成并平移醫事服務費,造成試點醫院的藥價低于、醫事服務費高于非試點醫院,形成“藥品價格洼地”和“醫事服務費價格高地”,出現長期吃藥的慢性病人到試點醫院開藥、對醫事服務費敏感的初診或看病患者到非試點醫院看病的情況。醫事服務費普通門診醫保報銷高且不累計的政策,吸引部分本應在下級醫療機構就醫的醫保患者到試點醫院就診,普通門診醫保患者大量增加。“改革孤島”效應若長期存在,不僅不利于形成全市分級診療的合理就醫秩序,增加醫保外患者就醫費用負擔,長期下去會影響試點醫院學科發展和人才建設。
(二)圍繞管辦分開政府及相關部門履行職責存在缺位。
衛生行政部門統籌醫療資源、推進屬地化管理的能力有待加強,政府辦醫的規模數量和基本醫療衛生服務分類標準尚不夠明確。在落實舉辦醫院職責上,市屬21家公立醫院發展方向、規劃布局、辦院理念、分類管理等方面不夠明晰。管辦分開工作運行機制尚未完全理順,存在重復部署、兩邊開會的問題,給醫院增加了負擔。醫管局與所屬醫院間管理權責劃分不夠明晰,對公立醫院管理的重點和方式需要進一步調整完善。
(三)法人治理運行機制尚需完善。
現階段試點醫院在管理運營上自主權不夠,由政府部門作為辦醫主體沒有實現政事分開,妨礙醫院獨立法人地位的形成,在決策、執行、監督層面均存在問題。決策層面,理事長是醫院的黨委書記和法人代表,權力過于集中;理事會成員來源廣泛,決策中存在各利益集團的博弈及平衡問題。執行層面,院長由醫管局任命、理事會聘任,其工作能力和實際價值未得到市場評估,缺乏來自管理者市場的競爭;且院長職業化進程發展緩慢,院長多是醫療專家,不僅要負責醫院運營管理,還要做自己的專業,分散其工作精力。監督層面,醫院信息尚未完全向公眾公開,患者和公眾的知情權得不到保障,不利于社會對醫院的監督。另外醫院用人機制缺乏靈活性,部分優秀人才受事業編制的限制,難以根據市場需要進行流動,限制了人才發展及醫院人才引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