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堅定不移地實行對外開放
鄧小平同志深刻洞察時代特征和國際局勢,提出實行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堅持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為國內經濟發展創造有利的外部環境,使我國抓住了重要的戰略機遇期。
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鄧小平同志指出:“對外開放具有重要意義,任何一個國家要發展,孤立起來,閉關自守是不可能的,不加強國際交往,不引進發達國家的先進經驗、先進科學技術和資金,是不可能的。”實踐證明,只有實行對外開放,才能充分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增強參與國際競爭的能力。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適應經濟全球化新形勢,必須實行更加積極主動的開放戰略,完善互利共贏、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開放型經濟體系,全面提高開放型經濟水平。在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的今天,我們必須堅定不移地在更大范圍、更廣領域、更高水平上推進對外開放,加快培育國際經濟合作競爭新優勢,同時積極推動多邊貿易談判,參與國際經濟治理體系改革,樹立負責任的大國形象。
分步驟實現全方位對外開放。興辦經濟特區,作為改革的“試驗田”和對外開放的“窗口”,在此基礎上逐步擴大對外開放,是鄧小平同志倡導和支持的嶄新事業,拉開了我國全方位對外開放的序幕。他指出:“我們建立經濟特區的政策是正確的”,“要擴大對外開放,現在開放得不夠”。30多年來,從設立經濟特區到不斷擴大對外開放地域,從單方面引進來到實施走出去戰略,從被動接受國際貿易規則到成功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我國逐步形成了全方位、寬領域、多層次的對外開放格局,開放型經濟水平不斷提升,國際競爭力和影響力顯著增強。當前,我國進入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定性階段,必須抓住機遇進一步擴大開放。要改革投資管理體制,探索對外商投資實行準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的管理模式,確立企業及個人對外投資主體地位,允許發揮自身優勢到境外開展投資合作。放寬投資準入,推進金融、教育、文化、醫療等服務業領域有序開放。在進一步擴大內陸沿邊開放的基礎上,加快實施自貿區戰略,推動亞洲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建設,謀劃“一帶一路”開放新布局。中央批準設立的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是新形勢下推進改革開放的重大舉措。隨著一系列新舉措的實施,我國將逐步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
現代化建設需要和平的國際環境。鄧小平同志指出,和平與發展是當今時代主題。他一再強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主張和平的社會主義”,要“在爭取和平的前提下,一心一意搞現代化建設,發展自己的國家”。黨的十八大報告重申必須繼續高舉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旗幟,堅定不移地致力于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當前,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各國經濟之間的相互依賴不斷加深,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整體實力增強,亞洲地區成為世界經濟重要引擎。面對世界格局的深刻調整,我們將始終不渝地走和平發展道路,改善和發展與發達國家的關系,推動建立新型大國關系,秉承“親、誠、惠、容”的理念,積極發展同周邊國家的睦鄰友好和同廣大發展中國家的團結合作,打造休戚與共的命運共同體,反對各種形式的霸權主義和貿易保護主義,維護和平、公正、包容的國際秩序,為我國贏得更長戰略機遇期營造良好的外部環境。
推進改革開放偉大事業不斷取得新突破、新成就,必須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正如鄧小平同志1987年所說:“我們說的社會主義是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而要建設社會主義,沒有共產黨的領導是不可能的。我們的歷史已經證明了這一點”,“為了堅持黨的領導,必須努力改善黨的領導”。在全黨集中精力進行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過程中,必須充分發揮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作用,堅持黨要管黨、從嚴治黨,建設學習型、服務型、創新型的馬克思主義執政黨,提高黨的領導水平和執政水平,增強拒腐防變和抵御風險能力,確保黨始終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堅強領導核心。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堅持“打鐵還需自身硬”,不斷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制定出臺了改進工作作風、密切聯系群眾的八項規定,在全黨深入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推進行政體制改革,堅決把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進行到底,密切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夯實黨的執政基礎。
鄧小平理論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典范,“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與其一脈相承,共同構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正面臨一系列新的機遇與挑戰,我們要繼承和發揚鄧小平理論的精神實質,進一步增強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緊密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周圍,堅定信念,銳意進取,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不懈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