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出冷靜觀察、有所作為的戰略方針。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東歐劇變,蘇聯解體,世界社會主義運動遭受嚴重挫折,二戰結束后形成的兩極格局瓦解,世界進入一個新舊格局交替的過渡時期。鄧小平提出:要冷靜觀察、穩住陣腳、沉著應付、韜光養晦、有所作為。他用凝聚中華民族智慧的語言,表明對國際局勢風云變幻的戰略態度,也是我國外交工作必須堅持的戰略方針。他指出:“不要急,也急不得。要冷靜、冷靜、再冷靜,埋頭實干,做好一件事,我們自己的事。”要縝密思考,科學判斷,把握機遇;要處變不驚,從容應對;既要有雄心大志,又要善于藏拙,收斂鋒芒,避免引火燒身。鄧小平對每一場重大外交斗爭,總是全局在胸,冷靜分析力量對比,仔細權衡利弊得失,善于把握時機和分寸,注意斗爭的階段性,做到有理有利有節,最大限度地維護我國的長遠利益和根本利益。他主張要有所為,有所不為,在維護國家獨立、主權和民族尊嚴,在維護第三世界國家的正當權益,在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等重大問題上,要努力作出我們的貢獻。
宣示獨立自主、不參加任何集團、不同任何大國結盟的鮮明立場。鄧小平闡明對于一切國際事務和國際問題,都從中國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發,本著實事求是的精神,根據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獨立自主地決定自己的立場和政策。中國決不屈從任何大國的壓力,決不依附于任何大國或國家集團,決不支持它們任何一方反對另一方。中國不打別國牌,也決不允許任何人玩“中國牌”。申明任何外國不要指望中國做他們的附庸,不要指望中國會吞下損害國家利益的苦果。鄧小平強調,國家的主權、國家的安全要始終放在第一位。他說:“我們在國際事務中起的作用的大小,要看我們自己經濟建設成就的大小。如果我們國家發展了,更加興旺發達了,我們在國際事務中的作用就會大。現在我們在國際事務中起的作用并不小,但是,如果我們的物質基礎、物質力量強大起來,起的作用就會更大。”
指出社會主義的光明前景。在世界社會主義運動處于低潮的時候,鄧小平旗幟鮮明地指出:社會主義前途依然一片光明。這是因為:第一,中國社會主義的紅旗是不會倒的,社會主義在世界始終站得住;第二,社會主義的因素在許多國家仍然存在,社會主義的國家遠不止中國一家;第三,建立、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制度,需要一個很長的歷史階段,需要幾代人、十幾代人甚至幾十代人堅持不懈的努力;第四,馬克思主義揭示的資本主義必然滅亡、社會主義必然勝利這個規律沒有變化;第五,盡管一些國家出現嚴重曲折,社會主義好像被削弱了,但人民經受了鍛煉,從中吸取了教訓,將促使社會主義向著更健康的方向發展。
鄧小平外交思想還涵蓋著其他方面重要內容。比如,關于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的論述,關于“一國兩制”的構想,關于“主權屬我、擱置爭議、共同開發”的思路,關于中國共產黨發展同其他國家政黨黨際關系的指導原則,關于廣泛參與多邊外交活動的主張等等,都具有深遠的現實意義和歷史意義。
二
鄧小平繼承和發揚中國外交的優良傳統,形成了獨樹一幟的外交風格。他是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典范,愛國主義與國際主義相結合的典范,原則的堅定性和策略的靈活性相結合的典范,敢于斗爭、敢于勝利的典范,深邃預見、果斷行動的典范。
在鄧小平外交思想指引下,新時期我國外交工作取得了舉世稱道的成就。在波瀾壯闊的國際舞臺上,我國同周邊國家的友好合作不斷深化,同廣大發展中國家的團結合作日益加強。改善和發展了中蘇關系,順利實現了從中蘇關系向中俄關系的轉變,并進一步將中俄關系發展成為全面戰略協作伙伴關系。同發達國家的互利共贏合作取得了碩果。多邊外交活動空前活躍。形成了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格局。加強了公共外交和人文交流,進一步樹立了我國文明、民主、開放、進步、負責任的國際形象。堅持以人為本、外交為民,維護海外中國公民和法人的合法權益。
在鄧小平外交思想指引下,中國外交在保持對外大政方針連續性和穩定性的基礎上,不斷開拓外交理論和實踐創新的新境界。江澤民、胡錦濤同志關于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國際關系民主化,維護世界多樣性,建立以互信、互利、平等、協作為核心的新安全觀,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奉行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推動建設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等一系列重要論述,都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外交理論體系。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同志提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并賦予其深刻的國際內涵,提出中美共同構建不沖突不對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贏的新型大國關系,要求踐行“親、誠、惠、容”的周邊外交理念,推動建設“一帶一路”,堅持正確義利觀,樹立亞洲安全觀,加強外交工作的頂層設計、策略運籌和底線思維等一系列新思想新論斷新倡議,為做好新形勢下的外交工作指明了方向,描繪了藍圖。
當前,我國發展仍處于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同時也面臨復雜嚴峻挑戰。我們要繼續以鄧小平外交思想為指導,深入學習領會其實質內涵,同時加強外交理論和實踐創新,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營造更為有利的外部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