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復旦大學教授 童兵
中國民意和民意中國流動不居。今天中國的民意,穩定的一面有所減少,流動的一面不斷強化——民意的變與不變
民意是整個社會普遍意志和意識的集中展現。從廣義上說,民意有時也稱作輿論。然而,民意同輿論還是不同的,它們之間的區別是明顯的。
輿論只是民意的初期形態,是處于表層的群體情緒。民眾的所言所行,常常出于情感、心緒的激發而成,理智和理性相對較少,以言相傳、以情相染的成分較重。輿論還是變動不居和改變難料的,因而又缺乏穩定性和可測性。朝意夕改,此情彼緒,此事此地一種看法,另一件事和另一地又持一種看法,是常有的情狀。一個事件的沖擊,可以讓一些人冷靜下來,又可能讓一些人焦躁不已。一個意見領袖的一席話,可能改變一些人的意志,也可能堅定一些人的觀點。
民意則不同。民意一旦形成,就相對穩定,易于測知,在一段時間內較少變動。民意充盈著一定時域、地域特定人群甚至多數民眾對公共事件、公共政策、公眾人物的觀察、思考與評價,這種觀察、思考與評價常常是理性的、務實的、感情成分少、客觀成分多,因而作為民意的這種社會情緒,相對于一般輿論來說,顯得厚實、有力、威懾性強。因此,民意比輿論更有威力,對官方的壓力也更大。
我們知道,輿論是社會和時勢的晴雨表,是某種共同性的社會心理和社會思潮的公開表露,是實施社會調控的制約力量。深而言之,輿論因此而具備另一個特點,即因不同的社會狀況和時勢背景而流動、而演變。作為普羅大眾輿論積聚和沉淀的民意,這種流動和變化更顯著、更突出、更鮮明。流動性,是民意的特點和優點,觀察和研究民意,不能不關注民意的變動不居與流動不息。同當今中國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日新月異的變化一樣,中國的民意也處于不斷的流動與演變之中。同樣,民意中國也處于生生不息的流動與變化之中。今日之民意中國不同于昨日的民意中國,而明日的民意中國,又不會與今日的民意中國相同。為此,我們必須做到,在流動中把握好中國民意和民意中國的變化發展。
以筆者之見,當今中國民意和民意中國的流動不居,大致出于這樣幾個方面的原因:
第一,社會轉型,階層分化,導致利益多元,意見紛紜。改革開放第一個十年有一種議論,曰:“老大(工人階級)靠了邊,老九(知識分子)升了天。”現在,知識分子這一階層自身又分成多個層次,收入多者年入數百萬,少者不到兩三萬。農民也是,通過辦實業致富者各地都有,而衣食不保者也以千萬計。立場不同,訴求不同,意見表達和輿論呈現自然也有所不同,民意變化多端,當然難免。
第二,改革進入深水區,新舉措不斷,新變動不絕,新群體如雨后春筍,各種利益訴求頻頻提出,自然看法多,主張多,意見多,因此而導致民意呈現出巨大的流動性。改革開放以來,尤其是新世紀后改革進入深水區以來,經濟體制變革激烈,社會思潮更替加快,商界競爭殘酷,新聞出版在新媒體時代變革神速。在如此變化之巨和改革之烈的中國,民意的內容取舍、表達方式和呈現手段都有了極大的變動。在這樣的背景下,“民意中國”的流動自然也就快了、大了。
第三,市場經濟因素的誘惑和黨內腐敗的影響,不少黨員干部嚴重異化,使不少民眾心目中的理想目標發生動搖改變,致使利益訴求和價值觀念也游移不居。社會前進的動力不足,人生目標模糊不清,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中國民意的變化與流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