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虞:一個品牌創造一種業態
紹興市上虞區蓋北鎮有“江南吐魯番”之美譽,這里曾是一片滄海桑田,獨特的土壤特別適宜種植葡萄,如今1.5萬畝耕地上,種有1.2萬畝、多達60多種葡萄。記者走進老漢王海龍的果園采訪時,藤架上已掛滿青色葡串,老漢說,往年這時又該為銷路犯愁,可如今心里有底,因為發展休閑旅游,自己再不用挑擔出門,也不用低價賤賣給果販,客人自駕到果園采摘,收入比任何時候都要穩定、都要高。
說起來,王老漢還得感謝政府的“四季仙果之旅”。蓋北鎮分管農業副鎮長陳小明告訴記者,去年受高溫干旱影響,致使蓋北葡萄減產不少,但果農收入卻未減,在為期三個月的葡萄文化旅游節中,接待游客56萬人次,不僅帶動葡萄銷售,還帶動農家樂餐飲收入1500余萬元,其他農副產品銷售收入120余萬元。
上虞是傳統的水果之鄉,一年四季花果飄香,但甜蜜水果也常淪為“鬧心果”——由于水果上市采摘期較短、市場競爭激烈,加上運輸困難、容易腐爛變質,果農經常跌入“增產不增收”的尷尬困境,特別是楊梅、葡萄等產量較大,“壓市滯銷”屢見不鮮。
令上虞頭疼的還有旅游:周邊縣市大多有人文或自然景觀,旅游市場紅紅火火,但上虞卻乏善可陳,因此一直以來市場不溫不火。
能否將“旅游”和“水果”結合,在資源上進行整合,通過旅游賣水果,通過水果促旅游?主管旅游的上虞區委常委呂軍認為,隨著休閑時代的到來,人們對旅游的需求已經不再滿足于風景名勝,只要定位準確,宣傳到位,上虞的農業和旅游就能同時獲得新生。
2010年,上虞統一部署,打響了“四季仙果之旅”品牌創建“三年行動計劃”。設想以二都楊梅、野藤葡萄、覆卮山櫻桃等農副產品為核心,依托農家樂和旅游景區,發展以鮮果采摘、農家體驗、山水鑒賞為內涵的休閑旅游,打造宜品、宜養、宜游、宜娛的天然旅游品牌。
上虞區旅游局局長夏明堯接受采訪時認為,培育“四季仙果之旅”品牌,最核心的,就是要將農、旅、文、商各類資源融合互動,形成放大效應、綜合效應。為此,上虞將節會、媒體、企業、市場等元素融合,建立品牌形象識別系統,針對細分市場重點推介,利用專業渠道廣泛宣傳,并聯合企業招徠外地游客。另一方面,上虞投入巨資,將水果生產基地作為景區打造,新建和改造了大量鄉鎮道路、停車場、公車廁所等公共設施。據了解,除了每年不少于1200萬旅游發展資金和2000萬元農業發展資金,在“四季仙果之旅”的品牌培育上,上虞已經安排了逾6000萬元資金。
品牌的創建,不僅讓上虞一夜之間名聲大振,好評如潮,而且給果農的銷售帶來實實在在的幫助。鴻發生態農業園區投入3000多萬元,種植了櫻桃、獼猴桃、葡萄、藍莓等多種水果,老板陶中華從建筑行業轉行而來,盡管對水果采摘游胸有成竹,但“四季鮮果之旅”的品牌影響力仍然大出其預料。4月份,正是櫻桃首次采摘,潮水般涌來的游客讓他難以招架。
丁宅鎮十年前發展桑果種植,每到銷售季節,政府和果農都提心吊膽?!八募鞠晒谩遍_啟后,小鎮人氣大增,農家樂遍地開花。每到下班,城里人都開著車,帶著孩子,前去體驗采摘的快樂。桑果面積從200畝發展到1000多畝,價格最高時賣到每斤40多元。
“四季仙果之旅”不僅讓上虞農業轉型升級,同時撬動旅游業逐漸從單一觀光型向休閑、體驗、商務、度假等多功能復合型轉變。去年,上虞接待國內外游客超700萬人次,旅游總收入近60億元。由此帶來的三產結構的深刻變化,其中三產占比每年上升一個百分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