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研究員 張卓元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全面深化改革決定明確要求:“到二○二○年,在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上取得決定性成果,完成本決定提出的改革任務”。這表明我國改革已重新出發和進入新階段,即進入“啃硬骨頭”的攻堅階段。回顧改革開放歷史可以看到,經濟改革曾一度有所放慢。其原因可以概括為四個方面,這四個方面也是全面深化改革需要破除的障礙。
第一,上上下下專注于發展而顧不上改革。曾有段時間可以說從中央到地方各級領導和干部的精力都是專注于發展而顧不上改革。在方針原則上,人們常說發展中出現的問題要靠進一步的發展來解決,這個說法值得進一步研究。我們要做大“蛋糕”,但做大“蛋糕”后分“蛋糕”中出現的分配不公、差距過大等問題,光靠進一步做大“蛋糕”是很難解決的。從經濟學原理說,生產、流通、分配、消費都是相對獨立的環節和過程。分配環節和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光靠發展生產是難以解決的。還是要靠改革來逐步理順體制和各方面關系,實現長治久安,讓老百姓過上穩定的好日子。這才是根本之策。
第二,既得利益群體的阻撓和反對。壟斷行業改革很難推進,重要原因在于受到壟斷行業既得利益群體的阻撓和反對。政府直接支配資源過多、介入經濟過深,必然會阻礙市場對資源配置發揮基礎性作用或決定性作用。政府改革已經成為深化各項改革的關鍵環節或突破口,但這一改革因為會使相當一部分官員利益受損而阻力重重,難有進展。
第三,學界有人懷疑市場化改革,產生爭議,影響改革的順利推進。如有的經濟學家認為,國有經濟中壟斷行業和壟斷企業需要進行改革是個“偽命題”;有的文章主張就是要實行“國進民退”;有人認為當前主張民富優先是奇談怪論,是挑撥人民群眾同政府的關系,等等。上述觀點的提出,引起學界的爭論,同時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改革的順利推進。
第四,缺少改革專門機構的統籌協調與強力推進,自然不會用多少精力來推進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的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