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亚洲女优不卡啊啊,国产精品福利网红五月天,无语写真在线

English
?

繼承傳統文化,切忌混淆“精華”與“糟粕”

2014-09-01 09:18 來源:文匯報  我有話說
2014-09-01 09:18:07來源:文匯報作者:責任編輯:蔣正翔

  傳統文化的現代轉換要腳踏實地來做,轉換的基礎是要適合今天的社會

  文匯報:現代新儒家作為現代中國的一個重要學術流派,主張接續(xù)儒家“道統”、復興儒學。對此學術主張,您是否認同?

  葛劍雄:有學者主張把儒學宗教化,要建立儒教,甚至提出使其變成國教,“儒化社會”。這種方法理論上我是不贊成的,因為儒家文化并沒有他們描述得那么美好,而且?guī)浊陙韺τ谥袊鐣嬲龔V泛發(fā)揮作用的并非儒家文化,而是最簡單的“因果報應”。

  傳統文化中,很多理念很好,但是卻始終停留在理論的層面,沒能轉換成為社會實踐,沒能形成相應的制度、法律,或者規(guī)則。今天,如果還是脫離實際,作為純學術研究,缺乏相應的制度安排和法律保障,那么我們還是沒有解決這個問題。比如說,儒家講君子要“慎獨”,完全靠君子每日“三省吾身”。可惜放眼整個社會,并非人人君子,靠“慎獨”解決社會問題著實不夠現實。再如“存天理,滅人欲”,可是“人欲”是怎樣的范疇?君子或許可以界定,但是絕大多數人可能根本無法區(qū)分。結果可能就是導致很多人言行脫節(jié),造就了一批偽君子。

  文匯報:現在,不少學者主張對傳統文化要轉換、要創(chuàng)新。您認為,傳統文化的現代轉換可以實現嗎?

  葛劍雄:我認為還是有可能的。當前最迫切的問題,不是坐而論道,關鍵是大家要腳踏實地來做。

  我此前也多次提到過“孝”的觀念。漢朝漢武帝全稱“孝武皇帝”、漢文帝全稱“孝文皇帝”,漢朝強調以“孝”治天下,那為什么這個“孝”古代這么重視呢?我們現在有時候把“孝”簡單地解釋為“尊老愛幼”,這是非常膚淺的、不符合實際的。實際上,在農業(yè)社會,孝的本質是家庭、家族的綿延。因為,農業(yè)社會主要依靠人來耕田、種田,來生產糧食。同樣的,如果一個人喪失勞動能力,或者不具備勞動能力的時候,他只能依靠其親人生產來養(yǎng)活他。老的靠子孫,小的靠父母,是供養(yǎng)或者反哺的這樣一種關系。這樣一種家庭血緣的關系,建立在農業(yè)生產的基礎上。農業(yè)生產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多少勞動力,因為中國古代大多數時間土地供應是充足的。勞動力哪里來呢?就要靠生育,就要靠家庭的繁衍。中國是“家”、“國”連在一起的,家族能夠發(fā)達綿延,那么國家才能興盛。所以,古人講“不孝有三,無后為大”。

  那么,如果把這個觀念放到今天,只是強調尊老愛幼就難免過于蒼白。試問,世界上哪一種文化不強調尊老愛幼?哪一個國家、哪一個民族不尊老愛幼?很大程度上,“尊老愛幼”是出于人的天性。那么,究竟傳統文化中的“孝道”今天要不要轉換?能不能轉換?我認為可以轉換,而且也有必要進行轉換。

  現在的社會保障好,大家無后顧之憂,“養(yǎng)兒防老”的觀念漸行漸遠。而從個人角度想,一些年輕人認為養(yǎng)育后代意味“犧牲”。所以,這個時候,我們不妨回歸“孝”的傳統觀念,賦予它新的內涵——生兒育女不是個人的事情,而是一個人對于家庭、對于社會應有的責任、應盡的義務。如果大家有了這樣的觀念,那么年輕的父母就會克服因為養(yǎng)育后代帶來的事業(yè)上的、家庭收入上的,甚至個人形象上的影響。否則我們這個社會如何綿延?這說明中國古代孝道的確對中國社會起著積極作用。

  當然,“不孝有三,無后為大”也有其不合時宜的內容。封建家長制下,父母的話等同于法律,包括子女的婚事在內都由父母處置。但即便對于這些消極內容,置于一種特殊情況之下,我們也應該理解。歐陽修詞中道: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什么道理?平時女孩子不能出門,只有在元宵節(jié)這一天才能出去。去年和小伙子見了面,好不容易盼了一年,人約黃昏后,所以今天那么迫切地又要去見,但結果呢,不見去年人。可想而知,這種情況下,自由戀愛的基礎是沒有的。

  到了近代,情況變了。男女同校、男女同工,青春歲月中的人接觸多了自然會孕育情感,然后回家就會有動機去抵制父母替他指定的那個人。另外一方面,到了這個時候,年輕人脫離家庭后的生計問題可以通過打工來解決。所以,早時的新式婚姻多出現在同學、同事之間的。好多人都是把反對封建婚姻作為走向革命的第一步,作為離開家庭、叛離家庭的第一步,郭沫若、魯迅皆在此列。這些今天看起來很不合理的事情,在當初也是有它的合理性的。也正因為這樣,我們進行轉換的基礎是要適合今天的社會。

  文匯報:您曾提到過“社會的追求有不同的境界,最高的境界是信仰。如果信仰做不到,提倡一種價值觀念也很重要”。主張一種價值觀念,就應該有一致的目標,這個目標該怎樣確立?

  葛劍雄: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我們有過一個口號“我為人人,人人為我”。我認為,這是一個比較好的中期目標,盡管不是完全無私忘我,但這句話是把“我”放在了一個核心的地位。道德層面上,個人立足怎樣的崗位就該承擔怎樣的責任,并把這些責任履行好。如果做不到,低一等的就是依靠市場規(guī)律,一分價錢一分貨。勞動和報酬是對等的,等價交換。如果連這樣也做不到,等而下之,那就麻煩了。

  談及價值觀念,則更加具體為好,從最基本的做起為宜。比如提倡基本職業(yè)道德,從大家都認真做好本職工作開始,盡本分,然后做到“我為人人,人人為我”。正因為如此,我們在推動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的過程中,要注意分層次、分階段。對于不同層次提出不同的要求,對領導干部和對基層工作人員要有不同的要求。相同的一點是,都要具有可操作性。無論是源自傳統文化也好,來自西方文化也罷,如果認為是合時宜的、可推廣的,一定要注意可操作性、可持續(xù)性。因為核心價值體系的建設是長期的,不是一朝一夕做做好事、表面搞搞活動就可以解決的。

[責任編輯:蔣正翔]

[值班總編推薦] 高溫津貼關乎底層權利伸張

[值班總編推薦] 還會有多少古城繼續(xù)被淹?

[值班總編推薦] 冤冤相報何時了

?

手機光明網

光明網版權所有

光明日報社概況 | 關于光明網 | 報網動態(tài) | 聯系我們 | 法律聲明 | 光明網郵箱 | 網站地圖

光明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