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一本國民通禮,或者市民禮儀通則,告訴大家倡導怎樣的文明禮儀
文匯報:近年來,不乏孩子們穿上古裝,給父母、師長行跪拜之禮的消息見諸報端。有些人認為,這是對于傳統的回歸,是民眾了解和熟悉傳統文化的一個有效渠道。對此,您有何看法?
葛劍雄:在我看來,這些做法莫名其妙,違背了人的天性,對于孩子領悟傳統文化基本上是沒有幫助的。我也強調小孩子要從小培養好的習慣,但這應該是由內而外的,而非通過刻意地“拗”出來某個姿勢。事實上,這背后除了思想片面的因素外,不能排除有些人是在利用這些搞經濟活動,趁機斂財。
傳統文化真正被吸收,是要體現在孩子的行動中、思想里,而非硬是給小朋友套上漢服。再舉日本人的例子,日本街頭,雖然能看到和服的機會已經少之又少,但偶然遭遇和服女子,日本人倒也習以為常。在新年慶典、成人儀式、傳統日本婚禮等一些正式場合,日本人還是會穿著和服。對于和服、對于傳統文化的景仰,是從小在孩子的內心世界播下的種子。然而,漢服、跪拜已經脫離了我們今天的生活,這些做法更像是在表演,或者說是為了謀利。還有人將這些形式與宗教保持一定的禮儀混為一談。基督教也并不要求人們要穿著一千年前的衣服禱告,事實上,人們更多時候是穿著西裝走進教堂的。所以,內心深入的認同不會受表象的牽扯。
個人認為,家長與其給小孩子穿上漢服,還不如把他帶到孔廟里面,讓他身臨其境,感受一下幾千年前傳統文化的真實存在。再說古人盤膝而坐、席地而坐,但在唐朝以后就改坐椅子了。因此,完全可以教孩子一些合時宜的規矩,比如講話要有禮貌,坐要有坐相、站要有站相等等,這些道理是任何時候都需要的。
文匯報:的確,生活中很多人談到傳統文化總是習慣于尋找道具,似乎只有借助看得見的載體才能喚醒傳統文化的記憶。請您舉例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傳統文化有哪些可能“看不見”的具體存在?
葛劍雄:中國文化講究以“和”為貴,今天,我們需要把這個概念具體化。我們一直提倡文明禮貌,那么,什么才是禮貌的標準呢?近些年來,我一直在建議制定一本國民通禮——國民通用的禮儀,制定出來然后再去推廣、去提倡。比如,最簡單的、文明的稱呼。我們看到一位女士,然后稱呼她“小姐”,她一瞪眼,說“你才小姐呢”。那應該叫什么呢?“大姐”?人家會說“我老了?”那么叫“美女”?如果人家正好臉上有點缺陷,還以為你是在諷刺人家呢。再比如看到男士,稱呼“先生”、“老板”、“大哥”……究竟應該怎么稱呼?如果沒有明確的禮儀標準,老師也不知道如何教,家長也不曉得怎樣講。
婚喪喜事對于個人、對于家庭都是很重要的大事情,通過儀式要傳遞健康的信息、美好的祝福。當下的儀式則多數依賴主持人個人的引導,一些歪風邪氣也跟著混進來。我看到有些報紙上刊登的訃告,很多語句是不通的。這些文本以前都是格式化的,現在都沒有了。所以,我認為需要一本國民通禮,或者市民禮儀通則。告訴大家倡導怎樣的文明禮儀,雖然不強制,但是可以提供各種樣板以供借鑒。
文匯報:十年前,孟母堂的出現與“叫停”,飽受爭議。今年6月,小孩子赴京“國學村”里學國學,遭老師虐打的事情一經曝光,再次把“黑私塾”推上了輿論的風口浪尖。您認為,“孟母堂”當立還是當廢?
葛劍雄:判斷一件事情的是與非,個人認為社會調查報告是一個很有效的手段。真正要研究教育,應該首先關注樣本有多大,然后跟蹤情況如何,從而得出具有說服力的數據,再做效果評估。不能夠總是習慣于典型調查,從個案下結論。我又要舉《三字經》的例子。我們現在有些人強調這些東西怎么有用,但舉不出有說服力的數據,都是他們自吹的。現在很多人追捧國學,甚至辦了所謂“私塾”,把小孩子關進去,自然科學都不教的。我認為,這些做法都是違反《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的。還有人一知半解地去套美國人的例子,說美國的小孩子是可以在家接受教育的,可是他卻不曉得美國人在家教自己的小孩也是要經過批準的,而且機構會定期檢查“家教”的效果,如果發現小孩學下來效果不佳,還是認定家長必須把小孩送去公立學校的。
在一個人的成長過程中,幼年時的教育確實非常重要的。我一直不認同人們老是執著于人性本善還是本惡的問題。性善也好,性惡也罷,都需要善意的引導。所以,要將傳統文化的精華與外來文化的精華相結合,形成積極健康的倫理道德,養成一個好的社會習慣,然后,潛移默化中灌輸給孩子,進而形成他們良好的行為規范。我們以前一直強調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就是這個道理。
我個人認為,如果能夠把義務教育再往前提一些,提前到學前教育就更好了。由于各種各樣的原因,并不是每個家庭都能夠很好地完成孩子的啟蒙教育,那么,就需要由相關教育機構協助家長在這個人生學習的寶貴階段引導孩子形成良好的行為規范,宜早不宜遲。
“周雖舊邦,其命維新”。早在三千年前,《詩經》中就已有此說。論及中華傳統文化的現代轉換,葛劍雄教授主張以“舊邦新命”四字概之。
凡是一個有相當長歷史的民族、一個群體、一個地區,都會形成傳統文化。上溯到公元前二十一世紀,中國有著四千多年的歷史,“舊邦”之稱不言自明。打開歷史的坐標軸,縱然古埃及文明、古巴比倫文明的起點比中華文明還要久遠,但是,自夏、商、周至今,中國歷史基本上是延續的。可以說,中華文明是唯一一個從古到今一以貫之的偉大文明。
所謂“新命”,在葛劍雄教授看來,時代是發展的,文化自然也是隨之發展的。按照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來看,文化應該是人類在長期的生產、生活過程中,形成的規范、行為的準則、意識、制度、思想等等。傳統文化發展到今天,孔子思想已不再是當初孔子原始的思想。儒家文化發展的過程中,無論是其涉及到的物質文明還是精神文明,其實也一直在動態變化中。
今天,談及中華傳統文化,人們會自然把目光聚焦在“文化的基礎何在”、“傳統文化如何創新”、“僅依孔孟之道,能否形成比較一致的價值觀”等問題上。對此,葛劍雄教授的看法是,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社會的變革必定會逐步產生與這個變革相適應的、與我們所處這個社會相適應的一種積極健康的生活方式。在此前提下,當充分發揮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優勢,使得中華民族內部更加和諧,對外更加親和,在人類歷史上發揮更大的作用。
日前,葛劍雄教授接受本報采訪,從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解讀傳統文化的時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