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中央農業廣播電視學校副校長 吳國強
發展現代農業,保障糧食安全,關鍵在人,在于有一支高素質的職業農民隊伍。習近平總書記在2014年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指出:“要把加快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作為一項重大戰略,以吸引年輕人務農、培育職業農民為重點,建立專門政策機制,構建職業農民隊伍,形成一支高素質農業生產經營者隊伍,為農業現代化建設和農業持續健康發展提供堅實人才基礎和保障。”培育職業農民,重點要培育誰?筆者認為,必須把目光聚焦于35歲到50歲打工回鄉的青壯年農民。
為什么要聚焦外出打工回鄉的青壯年農民
35歲到50歲回鄉青壯年農民,這一群體具有以下特點。
見多識廣、觀念新。35歲到50歲這部分打工回鄉的青壯年農民,通常經過多年城市或發達地區打工的浸潤,工業化、市場化、組織化理念已經深入骨髓,觀念具有了顛覆性改變,回到農村已不再甘心做一畝三分地、自給自足的傳統農業,發展現代農業的追求十分迫切。
有家有口,責任感強。35歲以上年齡,已經承擔起家庭的重責,在職業選擇上逐漸務實,看重的不再只是職業外表的光鮮,而是職業的收入、對子女老人的照顧和各種各樣實實在在的東西。在性格上也已經成熟,不再追求生活上的熱熱鬧鬧,相互攀比的動機減少,能夠耐得住寂寞。農業作為與土地緊密聯系、需要單獨作業的產業,更適合這個年齡段的人。
有了一定的資金積累。資金是困擾農業發展的一大難題,經過在城市多年的打拼,35歲以上回鄉的青壯年農民已經積累了一定的資金,這些資金可以用于有效的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創辦家庭農場或經營其它產業。
熟悉農業農村,有較長時期服務農業。回鄉青年熟悉農業農村,與當地農民和政府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相比外來人口務農更宜于水土相符。在熟人社會的農村,這是一筆寶貴的財富。另外,從事農業沒有法定退休年齡,只要身體好、素質高就一樣能當好職業農民,外出打工農民即使50歲回鄉,也可以在農業領域再干20年。
外出打工青年回流農村已經初步顯現。如貴州省畢節市是典型的山區、民族地區、欠發達地區,已經有約5%的外出打工青年農民回鄉創業就業,約3%領辦了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創辦了農業小微企業。
為什么部分青壯年農民選擇回鄉
常理說,人往高處走,水向低處流。農民一窩蜂進城打工,根本在于城市是經濟、文化的“高處”,城市特別是大城市經濟發達、就業機會多,掙錢容易;城市文化發達,生活現代,可以滿足人們各種各樣的物質和精神追求。但是,大家都往“高處”走,“高處”的人多了,環境就擁擠,人多、車多、房價高,生活就不那么方便了,勞動力需要贍養的人口如老人孩子進來就更不易。相對處于“低處”的農村,由于大量人口流向城市,村莊空心了,人口減少了,空氣清新了。物以稀為貴,勞動力價格上來了,“低處”也顯得不那么低了,自然有人就想回來了。
年輕人家庭沒負擔,了無牽掛,充滿了對繁華世界的憧憬、創業致富的追求、實現人生價值的理想,城市的就業機遇、經濟文化、政治的繁榮,自然是希望的高處,是人生的首選。到了35歲以上的年齡,上有老、下有小,家庭負擔加重;性格已趨于成熟,對職業和居所的選擇已漸務實,對高處的看法也在改變,當然因個體情況不同有差別。小部分在城市已經打下了一片天地,有房有車有事業,自然愿意在城市繼續干下去;一部分仍然在城市彷徨和求索,尋找新的致富機會;也有一部分厭倦了城市環境擁擠、居無定所、骨肉分離甚至遭人白眼的生活,看到農村農業的新機遇,愿意回到農村尋找新的事業。
過去農民離鄉進城,主要因為農村人口眾多,土地規模小,經營農業效益低,農民收入上不去。現在情況有了很大變化,大批農民轉移進城,為集中流轉土地、擴大經營規模留下了空間;農業政策扶持力度大,減少了經營成本,提升了農業效益,回鄉青年農民適度經營農業完全可能得到體面的收入。
只要城鄉的大門打開著,只要城鄉統籌的方略保持不變,農民仍會大批進城,但是,也有不少農民選擇回鄉創業。